叶剑英女儿凌孜:父亲佩服毛泽东解决问题的能力
20日,叶剑英女儿凌孜做客新华网访谈,她讲到父亲十分敬仰对毛泽东,佩服毛泽东面对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没有照搬第三国搞工人起义,而是把运动转向农村,最后解放全中国。
凌孜说,父亲到革命队伍以后,从井冈山就和毛主席在一起。他对毛主席是很敬仰的,叶帅佩服毛泽东,就是怎么面对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说空话没有用,因为必须站在实际的状况分析面对的形势和作出正确的抉择才能胜利。他对毛主席的感情那么深,因为他参加了几次起义,比如广州暴动,失败了,南昌起义,我们留下了自己的军队,但还是没有站住,还得跑。
“在这种情况下,他亲身经历他感觉到了,毛主席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按照死板教条,没有按照第三国的方法搞工人起义,在他的领导下,把运动转向了农村,用中国历代的兵法,围点打援,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保卫自己的有生力量,就是保证有生力量,而不是被人歼灭,以这个为主体,而不是占领一个城、占领一个县,不是以占领地方为主,而是发展和保卫我的有生力量,这样才壮大起来,由弱到强,最后解放了全中国。” 凌孜说。
凌孜认为,尽管今天来看,人无完人,毛泽东在解放以后,有很多决策今天看起来是错误的,比如“文化大革命”,这是一个典型的,但是历史就是要看历史,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为和意义。没有毛泽东的思想,没有他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逐渐壮大革命力量的话,我想革命不会成功。
“所以你说叶和毛的关系会是怎么样?我想过来人应该看到这一段,应该对这个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几次起义失败,战场都血流成河,但是最后成功了,作为一个人来说,凭良心来说,你对这段应该怎么评价?我觉得这个不是说我们现在轻而易举说一说,从他们亲身经历来说应该怎么评价,我觉得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凌孜说。
叶剑英女儿凌孜:父亲一生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法律
20日,叶剑英女儿凌孜做客新华网访谈,谈到父亲叶剑英一生抉择的宗旨以及离开蒋介石的真相。凌孜说,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法律,这是父亲对他自己的要求。
凌孜说,父亲是一个从小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这样一种浸染和培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就爱父母、爱家,进而爱国。他一生的抉择,都跟这个宗旨没有分开过。她从父亲追随孙中山谈到其后对蒋介石的背叛。她说,父亲的必生选择实践了一点,把他的一生交给祖国、交给人民。
“他在云南‘讲武堂’毕业之后,他一心要跟着孙中山。为什么?因为孙中山提出反对军阀、反对帝制,要救国救民,要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样一种呼吁和号召。他不堪当时中国作为殖民地被压迫的、贫穷的、落后的、任人宰割的困境,这不是一个口号,从他必生的选择来说,他实践了这一点,把他的一生交给祖国、交给人民。” 凌孜说。
凌孜讲到,1949年,叶剑英做北平市“中管会”的主任和解放后第一任的北平市市长,刚解放时叫北平,后来1949年10月1号定都在北京的,把北平改成北京。父亲1949年的笔记中,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也是对他当时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和部下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法律。这是当时手稿的一个影印本。从跟随孙中山,然后跟着蒋介石,因为他是蒋介石的嫡系和亲信,两个人的个人关系也非常好,当他看到蒋介石违背了孙中山的革命宗旨,而且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征战和争夺的时候,他毅然离开了蒋介石,而且通电反蒋。据他自己说,当时蒋介石知道这个情况,别人报告给他的时候,就说叶剑英背叛您了。他说,行,你出去吧。他不相信,因为他对叶剑英是非常信任的。
凌孜说,父亲对蒋介石确实也是作为一个师长来对待的,很尊重蒋介石。父亲认为,蒋介石虽然做人是错误的,但是在军队的教程上有很独到的见解。蒋介石要求士兵和学生“平时要当战时看”,要有这样一种态度和精神,而“战时要当做平时看”,也就是真正上了战场,面对敌人,面对复杂状况的时候,要泰然自若,当成一种训练场,这个时候就可以冷静,在心定的情况下,能准确的判断周围情况,才能智慧的抉择,才能战胜敌人。这就是父亲对蒋介石的一种高度评价。
“所以当人家告诉蒋介石说叶剑英叛变您了,蒋介石不信,就让这个人出去了。第二次又有人,很着急、很慌张的跑进来说,校长,叶剑英真的背叛您了,而且拿出了他讨伐蒋介石的报纸。蒋介石不是一种暴跳如雷的感觉,而是一种‘好,知道了,你出去吧’,是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到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还没有暴跳如雷,而是一种很遗憾的,有一点点失落的感觉,就是他的一个爱将背叛了他。但是当他觉得背叛了人民,背叛了孙中山的初衷,要解放整个中华民族的时候,他毅然离开了蒋介石。他一生的选择是按照自己做人的初衷来决定的,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法律,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凌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