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征文活动>>弘扬抗战精神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征文>>正文
激励中华民族奋起的精神乐章:《黄河大合唱》在敌后
2015-07-30 15:40:29
作者:王欣媛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三)《黄河大合唱》公演振奋民心,坚定中华儿女抗战到底的决心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场演出。光未然亲自登台朗诵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向黄河倾诉着中华民族的苦难。所有队员都深深地投入到演出中,当他们放声高唱着第7章《保卫黄河》的时候,几乎忘记了自己是站在舞台上表演,忘记了台下还有观众。直到演出结束,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时,队员们才意识到自己是在表演。令人更加激动的是,毛泽东等其他在延安的领导人也亲临现场观看了演出,并祝贺演出圆满成功。当时,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工团的同志们有幸欣赏了这部伟大的、令人终身难忘的作品。在看过演出后一段相当长的日子里,文工团的同志们都在谈论着《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争相传抄《黄河》的歌篇。一时间,《黄河大合唱》真正成了文艺战士衷心热爱的歌曲。

    1939年7月,周恩来从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受到了延安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为了欢迎周恩来的到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举行了文艺晚会,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亲自指挥合唱队演出了雄伟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就这样,“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在巍峨的宝塔山下,在奔腾的延河水旁,在古城延安的夜空回荡。周恩来听着节拍,心情无比激动。演出结束后,周恩来亲切地握着冼星海的手,祝贺他们演出成功,并给冼星海写下两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正是在周恩来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鼓舞下,冼星海进一步明确了创作方向,更加坚信“要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要做到音乐为抗战服务”的理念。此后,冼星海写下了《在太行上》、《游击军》等著名的抗战歌曲。

    在延安,《黄河大合唱》成了家喻户晓的曲目。尤其是举办大型晚会,如欢迎朱德总司令、邓宝珊将军、作家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排演的节目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心。除了延安,晋东南地区为了纪念“五四”青年节,特意于1940年5月3日在蟠龙镇附近的河滩广场中央开展了纪念大会,《黄河大合唱》作为重头戏出现在当地群众面前。《黄河大合唱》演出开始后,整个会场一片寂静。演出的八个乐章衔接得十分紧凑,全部大合唱一气呵成。舞台前沿黄河渡船船舷与船头的布景,把观众带到了滚滚的黄河岸边,引导到了大合唱的意境之中。

    在这次《黄河大合唱》的演出中,男高音吕斑独唱《黄河颂》,同时负责配乐朗诵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吕斑的声音高亢、嘹亮,却略带一些沙音,但他的演唱热情、豪放,吐字清楚,以情感人,因而演出时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已不为人们所注意和察觉了。他朗诵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感情奔放,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特别随着朗诵的抑扬顿挫、起伏缓急而配合三弦的伴奏,为朗诵增添了不少色彩。男高音李佑民和男中音李自治表演《河边对口曲》,他们上台演唱时化了妆,并配合一些必要的表演动作,使这首民歌音调的对口曲更加生动、形象和通俗易懂。当时鲁艺的学员、女高音段芬独唱《黄河怨》,她的演唱感情深切,那悲痛、如泣如诉的歌声,深深打动了观众。每个乐章前的读白由李蒙朗诵,他口齿清晰,声音洪亮、有力,把每一乐章开始时的说白在感情上、语调上处理得细致入微,格外生动,使各个乐章之间承上启下,整个大合唱连接贯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最后一章《怒吼吧!黄河》终了,全部大合唱结束后,全场一片寂静,突然从观众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持续了三四分钟之久。在场的观众有抗大总校的全体教职学员和战士,有住在附近的部队指导员,还有蟠龙镇及附近的老乡们,他们自始自终是那样聚精会神地、静静地听着。演唱结束后,他们反应非常强烈,情绪热烈,这些都是队员们始料未及的。可见,《黄河大合唱》这部反映中华民族苦难和斗争历史、激励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音乐、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呼声,是时代的声音,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新时代精神的作品,并非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是‘阳春白雪,曲高和众’” 。演出结束后,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罗瑞卿等领导同志到后台来看望鲁艺师生和文工团的同志们,向大家致谢,祝贺演出成功。不久,《黄河大合唱》中的歌曲就在抗大总校各个单位和附近部队中广为流传。方圆数千里,处处都能听到歌唱哺育我们伟大民族成长的摇篮——黄河,歌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歌唱我们伟大新时代的强有力的歌声。

    四、《黄河大合唱》的深远意义

    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8年里,《黄河大合唱》给了中华儿女极大的勇气和力量,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提供了巨大动力和精神支持。即使已经过去了70多年,《黄河大合唱》仍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与丰碑。

    (一)《黄河大合唱》在推动全民族持久抗战中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华民族最艰苦的抗战相持阶段。在此期间,国民政府首都早已南迁至重庆,并酝酿着反共摩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着被瓦解的危险。另一方面,汪精卫于1938年12月公开投敌,一时间“中国再战必败”等亡国论在中华大地频繁出现,使一部分人对持久抗战产生了动摇。在这个重要时刻,《黄河大合唱》在革命的圣地延安诞生,歌颂了中华民族誓死保卫国家、不惜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伟大精神,用歌声证明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是正确的,以此激励着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顽强拼搏、坚持抗战到底。《黄河大合唱》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它反映的不是一条河的声音,也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全民族的怒吼,更是一个时代的号角。

    (二)《黄河大合唱》获得了国际人士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支持与同情

    《黄河大合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公演后,受到了党政军民的一致好评。不仅如此,《黄河大合唱》在解放区作为保留节目,招待了大批爱国华侨和外国宾客,这也是早期国际各界人士获知《黄河大合唱》的主要渠道。当时,到延安参观访问的美国记者斯诺欣赏了《黄河大合唱》后连称演唱地好极了。到延安观光的美国女作曲家霍芙曼观看演唱后充满敬佩地讲道:“了不起,中华民族真了不起,我觉得这是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这个巨大的、不可抵御的中华民族,正像一个猛狮发出怒吼。这吼声预告着一个新的中国将诞生。我一定要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 1944年,记者爱波斯坦来到延安,第一次欣赏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他觉得从《黄河大合唱》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那种不屈不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于是,他和翻译家叶君健合作,第一次将《黄河大合唱》歌词翻译成英文,为国际友人广泛传唱。也正是依靠爱波斯坦的帮助,延安窑洞向世界播发了第一条英文电讯,使中国共产党的声音被世界所知晓。由上可见,《黄河大合唱》引发了世界上其他国家那些拥有爱国情怀的观众的共鸣,激发了有正义感的国际人士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支持和同情。

    (三)《黄河大合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来源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其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简言之,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从年份可知,《黄河大合唱》在《新民主主义论》之前诞生。可以说,《黄河大合唱》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是始终一致的。第一,《黄河大合唱》不仅在表现形式方面采用了中国的民间曲调形式,而且在歌词内容方面歌颂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誓死抗战卫国的伟大精神。从这两点看,《黄河大合唱》是十分具有民族精神的。第二,《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没有体现出任何封建、落后、淫秽的思想,相反却表现得十分激昂澎湃、奔腾汹涌。从这点看,《黄河大合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典范,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第三,《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为主题,将之前较少采取的大合唱形式融入到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中,实现了艺术与人民的结合以及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正是如此,《黄河大合唱》具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从这几点看,《黄河大合唱》充分体现了大众化的特点。以上三点足以证明,《黄河大合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来源。

    (四)《黄河大合唱》为新时期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即使70多年过去了,《黄河大合唱》依然没有被淡忘。人们每每谈到此,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巨大的合唱阵容、耳边都会回响着那振奋人心和激情澎湃的旋律。不可否认,《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是一面旗帜,更是吹响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号角。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在新时期的今天,《黄河大合唱》没有过时,而且为当前我们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方面,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音乐作品永远的主题。《黄河大合唱》体现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则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不屈的精神,这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长燃的火炬。在举国抗日的年代,全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最终抒写了以弱胜强的伟大历史。可想而知,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同样,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冼星海和光未然如何能创作出伟大的《黄河大合唱》?如果观看《黄河大合唱》演出的人们没有丝毫爱国之心,怎能欣赏之后为之感染和震撼?所以,有了祖国,我们就有了一切;没有祖国,我们将什么都不是。也说明了,只有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才能更加团结和强大。

    另一方面,新时期的音乐创作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发展进程,深入人民大众生活,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正如1938年4月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艺术作品要有内容,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艺术作品要有动人的形象和情节,要贴近实际生活” 。在今天,这句话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单从音乐家个人的创作讲,音乐家只有深入实际生活,真正了解民众的情况,才能有感而发,创作出生动、感人的作品。试想,如果连百姓都听不懂歌曲的内涵,那么再美的歌曲也不是好歌曲。就像当年冼星海进行音乐创作那样,他总是深入当地民众,考察生活,收集生活素材。经过不断地调查与研究,中国才有了《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从整个国家的音乐文化发展讲,音乐家只有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去创作,才能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大众特色的作品,进而为国家的音乐文化发展贡献力量。也正因为光未然与冼星海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谱出了这部壮大的音乐史诗。

    余论

    在8年抗战的时间里,《黄河大合唱》唱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它时刻鼓舞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激励着全国人民不畏强敌、保家卫国,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更要唱响《黄河大合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增加巨大的动力。

    个人简介:王欣媛,女,北京人,(1986-),法学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政治理论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敬老院里的悲愤回忆
·下一篇:无
·敬老院里的悲愤回忆
·抗联英雄赋
·观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中华母爱——致四千多名侵华日军遗孤
·追寻战争失落的遗嘱
·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
·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太行英雄赵亨德——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读《赵亨德生平》有感
·西长战役的故事
·李同振: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诗稿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激励中华民族奋起的精神乐章:《黄河大合唱》在敌后
敬老院里的悲愤回忆
抗联英雄赋
观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吴力斌: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全体党员赴平江开展“三严
特稿: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全体党员赴平江开展“三严三
黎小春: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开展系列结对帮扶活动(组
特稿: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开展系列结对帮扶活动(组图
刘晓瑜:临湘市搜集整理纪念抗战史料“三到位”
特稿:临湘市搜集整理纪念抗战史料“三到位”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