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征文活动>>弘扬抗战精神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征文>>正文
迟来的追忆:我的外公穆崇基——谨以此文缅怀英勇抗战的先辈们
2015-06-11 17:19:48
作者:郝俊力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以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展现中国抗战的荷兰导演伊文思曾说:“我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争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的是勇敢。” ——题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我的心情有种异样的激动,因为那场艰苦卓绝的、涉及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曾经和我的亲人有过那么紧密的联系,我的外公就曾经是一位非常勇敢的抗战英雄。而有那么多年,我对外公的这段经历居然毫无所知;后来虽然有所耳闻,却不曾进一步探究追寻,至今没能为他写过一字一句。我为自己的木然与懈怠感到惭愧。

    我是外公的长外孙,承他的宠爱最多。小时候,时不时被在榆次工作的妈妈送到祁县北关的外公家小住。那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坐在外公自行车后面的车筐里,被外公领着从南到北穿过北关的整条大街,再往东出村走几百米去看水车。那一大一小两个齿轮相互咬噬着啮合转动,就能把深井下面清凉的水翻卷上来的情形,总能勾起我的好奇。我喜欢挽起裤脚在水渠里嬉耍。水车紧傍着菜地和麦田,外公常用麦秸和一种球形的祁县人叫做刘全瓜的小脆瓜做成小篓壶,给我玩儿。

    记忆中的外公,大眼睛,高鼻梁,清清瘦瘦,高挑帅气,冬天一身黑布棉衣裤,春秋一身劳动布工作服,夏天一件白布衫,不管衣着怎样简陋,从无邋遢之相。村里人都尊称他“穆师傅”,晚辈则一律叫他“穆爷爷”。

    外公说话从不大嗓门,也很少见他动怒。一口夹杂了祁县口音的介休话被他说得很有音韵。他常常拿他的小儿女小孙辈打趣逗乐。某个小孩犯错或有什么出格,他也不呵斥,事后却被他当作话柄用来调侃,弄得当事者面带羞色,很不好意思。妈妈眼里的外公,更是智巧幽默,不仅会用铁丝给她和弟妹们做九连环之类的玩具,还会演颇具喜剧特征的三花脸。当年在晋华纺织厂上班的外公,经常跟随厂里的业余剧团在晋华礼堂或下乡演出,博得观众彩头。常言道,无丑不成戏。以外公那样涵养内敛的性格,要演活漫画式的戏剧丑角,那需要怎样的悟性与才情!

    外公有一手好厨艺,打饼子、滚元宵是他的拿手绝活儿,用外婆的话说,他做的耐咬咬、半圪垯、油旋儿在祁县城也是数一数二的。虽然生活贫困,但逢年过节偶尔也能吃到他做的碗菜,味道醇厚绵长,好吃极了。

    外公平生有两大嗜好,喝浓茶,吃辣椒。他用来喝水的洋瓷缸子,里面永远有一层褐色的茶垢。外公嘴细,饭量小,好多蔬菜都不吃。最大的奢侈就是,买两毛钱的豆腐干回来切成小方丁,用红红的辣椒面儿炒了,盛到小罐里,每顿就一点用来下饭。

    外公有个在我看来有异于常人的习惯,不论春夏秋冬,下地回来,总爱脱光膀子背对锅台向后下腰,在火上烤背。还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有次问他:

    “外爷,你为什么要在火上烤背啊?”

    “外爷背上发痒。”

    “你的背为什么发痒啊?”

    “被日本人烙烫的。”

    “被日本人烙烫的?”

    “因为给八路军修枪。”见我满脸疑惑,一边的外婆忍不住插话。

    “快去玩儿吧。”外公像是怕我被吓着,立马打住话题,支我分散注意力。

    而我很快也把这份好奇忘得一干二净。渐渐地对于外公的这种异样举止也变得司空见惯、不以为然,仿佛那是他原本该有的生活常态。及至我长到18岁,外公去世,才知道折磨了他几十年的顽疾竟然是致他早逝的主因。

    据妈妈说,外公晚年时,常服用一种平息背部瘙痒的药,那药对肺部刺激很大,引发早年纺织厂工作时落下的肺病,服用治肺病的药又刺激皮肤瘙痒,两厢折磨,可谓雪上加霜。那时贫困,没有更好的医疗条件,不堪病困折磨的外公只活到68岁,便撒手西去。那一年是1981年。妈妈每每忆及,便心疼不已:你外爷没有赶上好日子,一天也没好活啊!外婆在世时,也不时感叹:可怜你外爷从死人堆里捡回来的一条命,又养了这么多张吃饭的嘴,受了一辈子的罪!

    一

    外公本名穆崇基,1913年出生在介休穆家堡村一个行医世家,因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幼年失学,12岁那年,他趿拉着两半只鞋独自去了平遥织布厂开始学徒,18岁辗转到祁县益晋织布厂做了机修工。

    祁县益晋织布厂,位于祁县北关,创立于1904年,是山西省第一家织布厂,它开创近代山西民族织染业之先河,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印染织造企业。1914年易主更名为祁县益晋公司。到1929年,益晋公司职工扩展到近千人,增设发电机、电动织布机等设施,形成了漂、染、织一条线流水作业,公司更名为祁县益晋电气织染有限公司。公司还从上海聘来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其投资总额在全国纺织行业中排名第二位;为我国的民族工业做出过积极贡献。1933年,入组榆次晋华纺织厂,称晋华榆太祁三厂办事处祁厂。几十年的发展积淀,其技术力量雄厚,“工艺独特,产品质量高,一些品种在山西乃至全国都出类拔萃。”1937年11月7日,日军侵占祁县,益晋织布厂被强行军管,成为日军军用厂。当时全厂有400多工人,生产分两班制,每班12个小时,工人劳动强度大,工资微薄,生活十分困苦。

    1938年初,山西工卫旅挺进到文水、交城一带,开辟敌后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发动群众打游击。1938年4月以后,工卫旅派二大队副大队长张兴业、五中队副队长白俊卿,创建了晋中办事处,工作搞得生机勃勃,并深入到祁县益晋公司。织布厂工人素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为支援前线抗战,身为技术工人的外公和同事王学贤、和俊杰等很快成为办事处在该厂的内线,为游击队、工人武装自卫队(也就是工卫旅)传递情报,散发传单,秘密修配武器,并多次配合抢布。为方便联络,外公还在北关一进村的租住地开了一爿面饼店,后来又在小店对面盘下一处临街小院做饼铺。他打饼子的手艺就是那会儿练就的。曾听外婆打趣地说过,当年也在织布厂做工的她,就是因为买了外公的饼子还不起赊账才嫁给外公的。

    据《晋中大事记》记载,“1938年秋,山西工卫队21团,在晋中办事处(工卫队派驻敌战区的工作机关)配合下,袭击祁县北关日军织布厂(抗战前的益晋公司),缴获大批布匹,解决了工卫队3000多人两冬一夏的被服所需。”这次袭击,被参加过这次战斗、后来升任国防科委领导的申建基誉为“是一次组织周密,里应外合,出敌不意,马到成功的壮举”,“震惊了日本侵略者,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让我感到自豪的是,这一注定载入史册的壮举,也有外公的一份功劳。申建基在《军民夜袭织布厂》一文中这样写道:“工人王学贤、和俊杰、穆崇基等,经常到办事处所在地的云周西、城子村反映情况。穆崇基还亲自绘了一张织布厂详图,供给了张兴业、白俊卿。同时还了解到祁县城内只有日军三十余人(当时日军正集中兵力,进行正面战略进攻,后方空虚),织布厂也只有汉奸李三儿为首的十余名厂警。”“部队进入生产区后,配合我们行动的工人也出来了。首先控制了发电房,使祁县城内变成一团漆黑。在工人带领下,打开了一号库房(该厂当时有四个仓库,一到三号库为成品库,四号库为原料库),大家蜂拥而上,动作敏捷地往外搬布,几十名工人也一齐参加。这时,城墙上敌人惊慌地乱打了几枪,厂警也逃的逃,藏的藏,无影无踪了。厂内电工又将一号库外的其它电灯全部熄灭。这样部队和工人就把抢到的布匹安全地搬出围墙,装上马车。由于布置周密,进展顺利,只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将七十余辆马车装满,陆续按来时的路线返回。 ”
当然,抗战并不都是凯歌,前线战士浴血奋战,后方支援者同样要冒着流血牺牲的危险。但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早把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日本侵略军的蛮横残暴,他们表现出的英勇顽强同样可歌可泣。

    据《日军在山西的暴行》一书中有关“祁县益晋工厂惨案”一节中这样记载:“1940年春的一天,当他们又为游击队秘密修配枪支零件"抓子钩"时,被日军发觉,当即将电工王连元、铸工任锡义、煤气工金虎儿、织布工严海成、工匠高合成和王宪章等10多人抓起来,严刑逼供。但他们坚贞不屈,死不招供,日军便把他们押到工厂北面的烧土圪洞内,用刺刀全部刺死。”

    1944年底到1945年初,为解决太行军区被服用布的困难,外公他们配合左权独立营进行又一次“抢布”抗日行动。

    据原贵州省农业局副局长赵廷伟在《对左权独立营光辉历史的一些回顾》中,有这样的描述:“1944年底到1945年初,左权独立营在太行军区和3分区统一部署指挥下,两次各派1个连配合主力先后攻打襄垣、祁县纱厂,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我们军区被服用布的困难。在攻打祁县纱厂的战斗中,警卫团伤亡人数较多,副团长赵玉珍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光荣牺牲的。”

    这次行动,由于汉奸的出卖,外公和他的10多位工友被日军抓捕。《日军在山西的暴行》一书中这样记载:“1945年1月21日,由于汉奸李三儿(李春金)告密,驻益晋织布厂的日军突然抓捕了本厂职工王学贤、王景云、程维宏、吕贵庆、李少宗和穆崇基、段骏、陈兆丰、任喜兰等10多人,并将他们押到工厂北面的土丘上,一连用刺刀刺死几人。第二天,又将张午卿、段骏等八人用皮鞭抽,火柱烫,严刑毒打,当场又折磨死三人。当天夜里,又将张午卿用刺刀杀死,埋在北门外的灰渣堆里。又一天傍晚,日本宪兵把王学贤、王景云和程维宏三人拖进牢房,用各种酷刑折磨他们,手段极残忍,如把一段很长的铁丝插入王学贤的生殖器内。第二天夜里11点多钟,把他们三人拖出去投入井里。”

    《血火铁证——侵华日军在晋中罪行录》一书中也记载了这一惨案:“1945年春,祁县北关村的农民在浇小麦时,发现水井里有死人,人们从水井里打捞出三具尸体,经辨认,这三个人是益晋织布厂的王学贤、王景云、陈(程)维宏。在这之前的1月21日(农历腊月初八),驻益晋织布厂的日军突然把王学贤、穆崇基、王景云、陈(程)维宏、段骏、吕贵庆、李少崇(宗)、陈兆风(丰)、任喜兰等十几个人,一起抓到工厂北面的土丘上,日军刺死几人后,把剩余的人带回厂里。第二天又对被抓的人皮鞭抽、火柱烫,当场打死3人。当夜又把张甲(午)卿用刺刀捅死。王学贤、王景云、陈(程)维宏多次遭受酷刑,第三天他们被拖回牢房时,只有微弱的一口气了。当天夜半三更,他们三人又被拖出去,被日军投到井里。这三个人就这样被活活淹死了。” 

    曾听外婆说,外公是被一位亲戚从灰渣坡死人堆里背回来的,当时,整个人昏迷着,满身的鞭痕,满背的烫伤,惨不忍睹。回家后,在地铺上整整爬了10个月,才站起来。那时他们的长女,也就是我的妈妈,只有10个月大,头上长了好几个火疖子,也在地铺上躺着,疼得每天哭闹。外婆仿佛也跟着死过一场。

    二

    外公一家经历了腥风血雨般的种种磨难,历经生死,与不屈不挠的广大抗日军民一道苦撑苦熬,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但之后的道路也并不平坦。据《祁县县志》记载:

    “1945年日军投降时,将200台电织机和印染设备移运太原。日军投降后,阎锡山政权的西北实业公司乘机接管益晋织染厂,资产掏腾殆尽,并于祁县解放前夕烧毁厂房和80多台木机。1948年秋,益晋织染厂原办厂人员曾把部分电机由太原运回,重新招工投产。1950年全厂移交国家,属榆次晋华纺织厂祁县棉织部。1953年全部迁往榆次。”

    解放后,外公应邀举家迁到太原晋生纺织厂带徒,因为放不下祁县北关的那个小院,1951年又回到祁县益晋织布厂,1953年随厂迁到榆次晋华纺织厂。1962年,刚刚经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大饥荒,国家财政困难,对公职人员和市民户实行压缩回乡,也就是所谓的“六二压”。这时,已经是七级工的外公响应号召主动退职,举家迁回祁县北关做了农民(直到他去世前一年多,厂里落实政策才给办成退休工人)。

    外公以为回到北关,守着几间土屋,靠他的老手艺打面饼为生,也能养活了一家人,不曾想外公的这一设想并不遂愿,反而使家庭陷入极端贫困。从未干过农活的外公不得不荷起锄头去种地,姨姨舅舅们看着他们体面的爹爹肩膀上时常担着两只箩筐去捡粪,很是心酸。常人心目中那个一身技艺、无所不能的外公,也只能用铁丝为外婆和孩子们每人做一个刨手,每天天不亮就去工厂新倒出来的灰渣堆里捡拾烂炭、废铁。北关人都知道外公是七级机修工,后来就把村里的水车交给外公看管。

    回北关时,已做了8个儿女的母亲的外婆,怎么也想不通,她9岁起就进了织布厂,做了30多年的纺织工人,却又被劝退做回了农民。她原本响应政府号召,多生孩子,争当英雄母亲,却让生活变得如此不堪重负。1963年,我最小的姨姨出生,家里又添了一张嘴,心情抑郁的外婆再也无法支撑,一度精神失常。

    1969年初,我的爸爸、外公的大女婿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经过两年多的颠沛,当走投无路的妈妈拖着病体,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投奔娘家后,出于最基本的生计与两个孩子的安全考虑,外公最终为妈妈做主,选择改嫁给一位年长妈妈15岁的踏实厚道的受苦人。

    1970年代中期,外公家乡的一位本家与另一本家发生龃龉,他们当年曾把流落在外的外公家的财产据为己有,因为贪占不均,相互咬噬,上门状告。当看到外公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几乎一贫如洗的境况时,主动作罢。还把几个药柜、大瓮退还给外公家。

    我至今不能想象,那样的岁月是怎么挺过来的。外公是否有过后悔,不得而知。但记忆中似乎从没听他讲过任何抱怨。据妈妈回忆,外公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爹很知足,从前我孤身一人,现在有了你们一大群。每个投胎来我家的孩子,都不曾流落失散,也都拉扯成人,还有什么不满足?”

    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外婆家来了一位贵客,他是专程来看外公的,得知外公已于几年前离世,老人不胜唏嘘。他就是前面提到的国防科委离休干部申建基。那时,我们才第一次听说,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外公曾是一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1989年,山西总工会与山西电视台联合拍摄10集电视连续剧《中国有个工卫旅》时,其中一位角色“织布厂工人穆学贤”,就是以外公穆崇基和烈士王学贤为原型设定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与战争有关
·下一篇:疗伤
·砍在我头上的斧头
·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感赋
·高余作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和平鸽的战斗——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周年而作
·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周年
·七律十首
·父亲的抗日战争——抗战胜利70周年(组图)
·中国梦(外三首)
·偷偷地说爱你——我亲爱的革命先烈
·铭记历史,捍卫和平——谨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四川: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重新开馆
“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召开
永昌红色文物——炊具(组图)
特稿:永昌红色文物——炊具(组图)
袁永涛:永昌红色文物——炊具(组图)
特稿:永昌红色文物——炊具(组图)
刘建在纪念陈云同志1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肝胆相照战友情——朱德与陈云在革命与建设中建立的
肝胆相照战友情——朱德与陈云在革命与建设中建立的
刘建:肝胆相照战友情——朱德与陈云在革命与建设中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