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冀中抗日前线的新闻战士沈蔚 沈蔚1916年出生在唯亭镇上,在本镇小学毕业后,12岁的沈蔚投奔上海亲戚家,在一家木材批发市场当学徒。在这期间他看了大批进步的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教育,这对于他人生道路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在上海当学徒期间,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与广大年轻人一样走上街头游行,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声讨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他是上海抗日救国会会员,曾组织青年职工为鲁迅先生送葬,奔走慰问被当局关押的“七君子”等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沈蔚和三名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坐邮轮离开上海,经过千辛万苦在同年的11月份到达山西洪洞县毅然参加八路军,成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的一名战士。当时抗日战争异常艰苦、战斗异常激烈,敌情又是非常严重。毛泽东主席再三强调:干革命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两者缺一不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各部队都抽调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础、政治觉悟高的同志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沈蔚在1938年被部队抽调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学习,主要是学习文艺理论、新闻写作,为部队培养新闻工作者,同年六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毕业典礼上沈蔚当面聆听了毛主席的报告,心情无比激动,他自己也说,毛主席的报告激厉着自己前进的目标。他要用手中的那支笔,鼓舞军民英雄杀敌;他要用手中的笔化作匕首直掏敌人的心脏。延安抗大毕业后,沈蔚即走上新闻报道的工作岗位,他分配到八路军总政前线记者团,他深入基层、深入敌占区,冒着生命危险,写出一批诗歌、通讯、散文、报告文学,发表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冀中导报》上,热情地歌颂了冀中人民抗日的英雄事迹,鼓舞着军民奋勇杀敌,早日打败日本侵略者。
沈蔚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主动要求到战斗最艰苦、最激烈的地方去采访新闻,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根据安排他因患肺病是随大部队撤退到大后方去的,但是他自己提出要深入第一线,深入敌占区去发动群众,与日本鬼子作斗争,敌占区不能没有记者,没有记者就没有真实鲜活的新闻报道,在此情况下,他才留了下来。在采访中他曾被日寇逮捕,由于没有暴露身份,加上组织的营救,他活了下来。但在河北安国县小张庄活动时,当时已是新华通讯社冀中分社副社长、《冀中导报》社编委、记者科长的沈蔚,被鬼子突然包围,在突围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5岁。
沈蔚生前投入大量精力建设冀中新闻网,培养新闻队伍。他牺牲后,原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程子华称他为“冀中新闻战线的优秀的领导人,出色的新闻记者和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