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教育
从《周氏家训》看周恩来思想演进的必然
2016-09-30 15:33:13
来源:华夏网
作者:周华凯(周恩来亲属)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周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我的祖父)1943年前后与《周氏渊源考》同步在扬州弥陀巷撰写完稿的。周氏从1017年始祖周敦颐到2007年近一千年间,唯一留存于世的长篇《家训》全书近八千字,十一项,42页。中心内容是教人如何做人。我在研读中发现始祖周敦颐、二十世周嵩尧、二十一世周恩来在思想上竟然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
  中外周恩来研究者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索研究周恩来思想的演变过程,我选择从《周氏家训》这个角度研究周恩来思想演进的必然,我认为部分亲属对周恩来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勤”、“俭”方面。

  三代人的相同之处

  一、做人的根本是“诚”字。
  1、周敦颐认为,圣人模仿“太极”而建立“人极”,“人极”就是“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的最高境界。这是从正面强调“诚”字。
  2、周嵩尧在《家训》中说:“说谎欺人,为人看破,永失信用,欺人实自欺也。……欺心之事不可为,欺人之言不可发,欺心即欺天,欺天即欺己,害人者皆自害,所见多矣。”他没有抽象的讲“诚”,而是将“诚”具体化,教人不要说谎,不要欺人、欺心、欺天、欺己,实际上还是讲的“诚”字。
  3、周恩来一生中曾多次引用孔子一句名言,我们中国人是“言必信,行必果。”意指说话守信用,说话是算数的,做事有结果。
  试问如果不“诚”还能守信用,有结果吗?这句名言深处的含意还是一个“诚”字。周家三代人阐述一个“诚”字,道出做人的根本。
  周敦颐著有《爱莲说》,以“濂溪”为自己的号。《爱莲说》脍炙人口,“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写照,后人都称他为濂溪先生。
  国民党元老、考试院院长于右任,和平老人邵力子等社会名流也承认周敦颐是周恩来的祖先,他们在重庆时就常常以濂溪先生称周恩来,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周敦颐的后代,而是于、邵二老洞察到周恩来在人格上与周敦颐极为相似,甚至略胜一筹,有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深层次内涵。

    二、《家训》中还有一个亮点,证明三代人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对“勤俭”的论述。
  1、细心地寻找“勤俭”的发源,出自于始祖周敦颐,他的《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写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曼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曾任德化县尉的潘兴嗣与周敦颐是莫逆之交,为周敦颐做《墓志铭》:“其家服饰之物,止有一敝箧,钱不数百,人莫不叹服,此余之亲见也。”《爱莲说》、《墓志铭》有力地证明始祖周敦颐是勤俭、清廉一生的。
  2、周嵩尧在《家训》中,对于勤俭的论述是言语不多,道理颇深。他说:“俭,美德也。俭可养廉,可惜福,可无困穷之忧,可享温饱之乐。故治家以省俭为第一义。治躬亦以俭朴为第一义,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勤而能俭,自能兴家,俭而益勤,自能持久。勤俭二字相需亦相成也。”
  供周恩来上学的四伯父周贻赓家主堂屋当中也挂着一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这是周敦颐“人极”的延续。周贻赓教育侄儿等晚辈的治家格言是:孔子儿孙不知骂,曾子儿孙不知怒,周家儿孙不知求(求名求利),要求晚辈们勤俭、奋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苦学习、助人为乐,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少年周恩来以极深刻的影响。两位伯父相同的论述都是祖上传承的。
  3、那么周恩来又是怎样看待勤俭的呢?
  早在建国初期,他以总理的身份代表党中央、政务院(国务院)正式宣布“勤俭建国、奋发图强”为建国的八字方针。周恩来一生便是执行这一方针的楷模。他对亲属,特别是晚辈要求很严,几乎每次会见亲属都要反复强调勤俭节约。即使是单独见面,他也强调勤俭的精神。一次在和平宾馆接待外宾之前,他对侄儿周华章说,你要学会勤俭持家啊!
  周嵩尧将勤俭视为“治躬”(自身)第一义,治家第一义,勤俭为治家法宝。
  周恩来还将勤俭视为治国的法宝。我们中华子孙一定要世世代代地把握好勤俭这个法宝,即使将来以强国站立于世界之林,也不能丢弃勤俭这个法宝。
  上述两方面三代人的相同观点,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周氏家族的一脉相承,是思想上共鸣的亮点。由此看出“诚”是做人的根本,进而可以推断出一切坏事都是从不诚开始的。
  勤俭是治家的法宝,进而可以推断,一切腐败现象都是从不勤俭开始,进而演变为贪得无厌,最终走向灭亡的下场。
  “诚”和“勤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灵魂所在。始祖周敦颐在开拓营造周氏大家族这块土地时,首先抓住做人的根本“诚”字,然后子子孙孙就是这块土地上繁育后代。周恩来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他是出类拔萃、世界公认的伟人。

  四伯父周贻赓:不要和有钱人家的孩子比

  按本支周贻赓是周恩来嫡大伯父,按大排行称四伯父,但实际上,周贻赓一直将侄子当亲子。
  周贻赓对弟弟周劭纲一家十分关心。周劭纲长期在外地任小职员,收入低微。1907年,周恩来的两位母亲相继去世,无依无靠的周恩来只好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老家。只身在东北的周贻赓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的亲人。他不断地给恩来侄儿写信,又是询问又是嘱咐,每次俸饷发下来,他第一件事就是寄些银票回家,贴补家用。周恩来也经常给周贻赓写信,向四伯父请教各种问题,汇报家中的情况。周贻赓十分喜爱这个侄儿,总想着待有条件时一定好好培养他。
  1910年秋天,周贻赓把周恩来接到奉天,从此周恩来与周贻赓一起生活了七年。周贻赓告诉侄儿“不要和有钱人家的孩子比,要努力刻苦学习,要本分,勤俭节约,不要浪费粮食。”“吃饭时米粒掉在桌上要拣起来吃了。”“看见大姑娘小媳妇不可抬头看”等等。周贻赓只要和弟弟周劭纲、侄儿周同宇在一起,他就会不厌其烦地议论他的恩来侄,为他担忧,他为牵肠挂肚,也为他自豪。周恩来从心里深深感激与敬重四伯父周贻赓,对四伯父的抚育之恩念念不忘。1916年3月21日,周恩来收到伯父的来信,在学校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作文《禀家长书》,充分体现了伯侄之间的深厚感情。
  周贻赓是周恩来的生存、成长、成才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之一。

  六伯父周嵩尧:曾想捐物买飞机

  周恩来和六伯父周嵩尧是一种既亲切又特殊的关系。1908年,周嵩尧升任漕运总督衙门总文案,工作十分繁忙,无暇顾及家庭。1914年,周嵩尧在袁世凯的大帅府办事处秘书任上时,曾经力主南北议和,并一再为南北和平统一而奔走呼吁。
  1920年10月12日,周恩来赴法国留学之前,曾经过山东济南,在堂叔周嘉琛家住了四五天,周嘉琛给了银元120元资助。经过南京,在二伯父周龢鼐、六伯父周嵩尧家住了几天,二伯父给了一些资助,我祖父周嵩尧曾对我们几个孙子说,他给了300块大洋。
  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主持国共和谈时期,写信给六伯父周嵩尧,邀他赴南京会晤。一日谈及1939年他回乡祭祖一事,并手书姑父王子余送给他的一首五言绝句给六伯父周嵩尧校阅。因《周恩来家世》解读此诗有误,我已在《<一封家书的回忆>补遗》(将在《丰碑》报上全文刊登)一文作详尽的论述。祖父周嵩尧加注内容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七侄(周恩来)自延安来南京主持和议,来函相邀(当是扬州弥陀巷北首住宅)。久别重逢,屡次晤后(不止一次),一日谈及数年前(七年前)回绍兴祭扫祖墓晤王子余妹婿(周恩来称姑父)子余口占一绝赠之(即此诗)。因取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的家风故事
·下一篇:无
·毛泽东的家风故事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卫立煌后人:爱国是家训第一条
·共产党人的家风
·国家非遗“淄博花灯”绽放淄川梓橦山(组图)
·四川华蓥:火龙舞红山区不夜天(组图)
·打糍粑过中秋 不离不弃喜团圆(组图)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在京首演
·《红军不怕远征难》等三台剧目亮相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
·国家大剧院歌剧《方志敏》第二轮彩排 方志敏曾孙女探班
·忆长征:《长征组歌》逆境中高唱革命理想
华夏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华夏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华夏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