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仲勋同志对我说,中央要他去广东工作,他希望我随他去广东。十年“文革”,我在辽宁抚顺被批斗、关押和“专政”长达11年,是在王震同志帮助下回到北京。我说:“您是我的老领导,到广东我当然愿意,可是我到吉林工作中央已下了文件。”仲勋当即说:“你不要顾虑,有关方面的工作我来做。”不久,中央就把我任职的命令改到广东。
初到广东,真是百废待兴,举步维艰。广东历史遗留的“文革”中制造的冤假错案堆积如山,再加上物资贫乏,群众生活困苦,边境县群众“逃港”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还有百万青年待业,问题千头万绪。但事情有轻有重,工作有先后缓急。仲勋在抓全盘工作的同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计于干部群众。在群众“逃港”问题上,他不止一次对我说:“当年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冲破重重封锁从国统区往延安跑,现在为什么边防线老百姓往香港跑?小平同志说的对,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一定要改,舍出老命也要改。我们当年打天下,为的就是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面对百万青年待业,他焦虑地说:“广东是对敌工作前沿,国家没有工业布局,广东建加工厂自己没钱,香港有钱敢不敢借?敢不敢用?”他还问过我,向中央要特殊政策,像陕甘宁边区一样,怕不怕第二次被打倒?我说我不怕,问题是你由于《刘志丹》小说被诬蔑反党事件帽子戴了16年还没有摘,有政治风险的不是我。仲勋同志说:“我不怕,我已经和谷牧同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沟通了。小平同志听了我的汇报后说,‘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殊政策,’‘要杀开一条血路’。”在仲勋同志的争取下,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在政治体制上,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建立特区创造了条件。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上,仲勋亲自抓“三来一补”(即来料、来样、来设备补偿贸易),实际上是引进了私人资本,突破了长期以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禁区和公有制的经济体制,使广东的城乡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仲勋同志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着手,开辟了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三来一补”是他在探索路上投出的第一块石头。“三来一补”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史家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元年,是改革开放的起点。
多年来,我在仲勋同志领导下工作。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勇挑重担、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甘当人民公仆、一心为群众谋福利的思想作风,和他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的高尚品质,都给我流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刚刚复出,就勇于站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无私无畏,一身是胆,带领我们披荆斩棘杀出血路,为改革开放大业,为广东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了不朽功绩。这也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作者系老红军、广东省原副省长、青海省原省长。此文写于2013年10月1日,载于2014年3月3日《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习仲勋纪念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