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九陂至三湾的距离以此为起点
距九陂1440米的安步亭
九陂村民彭忠平、彭珍生、彭根妹3人手持镰刀为考察队开路当向导,他们今天打通这段路用了7个小时。
图右下角树枝十字架是开路向导设置的路标之一,横树枝一端的山花代表前进方向。
开路向导设置的路标之二
开路向导设置的路标之三
开路向导设置的路标之四
开路向导设置的路标之五
开路向导设置的路标在此离开主路转入草丛密林
开路向导设置的路标之六
注意前进路标在这边
越过溪流丈量
在密林深处丈量
在弯弯的山道上丈量
古道痕迹
枯树横道
山梁上形如城墙的土路
三湾村附近的“红军路”指示牌
距离丈量目的地三湾越来越近
测量小组在今日丈量终点三湾大枫树下
考察队牵绳测量记录一页
三湾大枫树下
三湾,是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征途中的关键节点;三湾改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军政改编,其核心是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三湾改编所确立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自己的军队而进行的最早、最为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工农红军的政治建军基础,至今仍是这支军队的军魂和重要思想支柱。三湾改编的重大举措影响深远,如此恢宏的建军构架是在何处完成的呢?我们考察队把目光投向三湾改编之前,这就是临近三湾村的九陂村。
一、史实考察综合表述
2013年11月中旬,考察队在永新县政府、武装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来到九陂村进行专题考察。在村委会办公室,考察队全体人员同村干部及村民召开座谈会,参观和考察了毛泽东在九陂村的旧居、“九陂会议”旧址等。刘茂生、何继明等当地人对这段史实有着深入地研究,他们综合介绍了有关历史,一些村民也介绍了相关情况。考察调研各种情况,综合表述如下: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9月11日,毛泽东、苏先俊等在江西铜鼓率领起义军第3团发动秋收起义。在攻打浏阳受挫后,于9月17日辗转到达孙家塅(浏阳小溪河南岸,七溪村西南50余公里),与卢德铭、余洒度率领的起义军第1团会合。毛泽东在孙家塅主持召开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军事行动问题。会后,第1、第3团分两路向文家市前进。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第1、第3团及第2团余部会师文家市。9月21日,毛泽东等率部由文家市出发,向江西萍乡、莲花前进,开始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经萍乡县上栗市,绕道芦溪进入莲花。
9月27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约800多人,经莲花县三板桥、石市抵达永新县西乡临近九陇山的高溪乡。下午,到九陂村时,这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部队。
九陂村地处湘赣交界,是茶陵、宁冈、莲花、永新四县的交汇点,当年是两省四县都“想管管不到、想管又难管”的偏僻地带。周边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近百座,重峦叠嶂,林海滔滔,躲在山上,无法寻觅。毛泽东正是看中了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湖南浏阳文家市一路来到此地。他听说这里距三湾村只有30里之遥,地形上进退自如,所以传令部队在此地休息两天,以便他静下心来思考几件大事。毛泽东住在村里一户姓刘、绰号“刘长脑袋”的农民家里。师部副官杨立三动员房东把一间房子腾出来,收拾干净后,架上一扇门板当床铺,让毛泽东有了单独的住处。
九陂村的《彭氏家谱》记载,1927年9月28日夜,有一家的儿子出生。就在昨天晚上,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次在这里住宿,次日天亮离开九陂到三湾。从九陂到三湾,脚程不足一天。据此,党史部门在20世纪60年代初,把毛泽东率部队到九陂的时间推定为9月27日,到三湾的日子推定为9月29日。
1927年9月底,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停驻九陂村数天,所思考的紧迫大事是对部队进行整编。仅在本月初,前委执行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但遭到了失败;为此在几天前,前委又按照中共江西省委的指示,作出了转兵井冈山的决策。这一情况变化之大,变化之快,连前委书记毛泽东也是始料不及的。如今,转兵井冈山的方略大计已经确定,毛泽东已经无暇考虑别的事情,只有面对现实来思索一个主要问题:如何使前委能够牢固地掌握这支部队?毛泽东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只有真正地实现了党对部队的领导,才能在今后的转兵中有所作为。
9月28日,起义军部队继续停驻九陂村。这天上午,毛泽东把擅长做政治思想工作的连指导员何挺颖叫到了自己的住处,两人进行了一番长谈。湘赣边的秋收暴动于9月9日爆发以来,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连打败仗,人员由之初的5000余人,锐减到现在的800余人。毛泽东和何挺颖交换意见中,首先认识到打败仗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暴动前期还没有、也来不及在部队中实现前委的统一领导。各路部队的军事主官各行其是,自作主张。这是从文家市出发以来,毛泽东一路上都在思考的重大问题,现在通过与何挺颖的交谈,从中受到启发,萌生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原则思想。
毛泽东又找宛希先、张子清、陈浩等军政干部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总结失败的教训。他们的思维互相碰撞,大家都受到启发,共同触动了一种新奇的灵感,这就是扩大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把党支部建到连队一级。把各级指导员的名称改掉,设立党代表制度,由党代表担任支部书记,党代表在政治上负有全部的责任。
毛泽东在此地与多人的谈话,启发了他的深入思考,他对部队实施改编等重大决策逐渐成熟于胸。看上去一身书卷之气、第一次带兵打仗的毛泽东,能够把部队的现状看得如此清晰、理智,实践证明了他在缔造一支新型人民军队问题上的睿智。磨刀不误砍柴工。毛泽东及工农革命军广大指战员在临近三湾的九陂的三天停驻,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对于下一步的整顿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
9月29日上午,毛泽东在九陂村东的大樟树下集合队伍,发出了向三湾进军的号令。工农革命军翻越婆婆坳,与当日下午到达三湾村。在行军的路上,毛泽东仍在反复思考着,他必须作出决断,立即对部队实行整编,尤其是实施“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的原则。
在三湾村,工农革命军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做出了四大决策:(1)将原来的3个团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多余的军官编入军官队;(2)决定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营、团设党委,各级党组织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3)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以保证士兵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4)毛泽东派人与井冈山上的袁文才取得联系。并提出:不要再往南跑了,要就地打主意,立即上山。进军井冈山的决策,最终确定形成并付诸行动。
9月30日至10月2日,又是一个3天时间,工农革命军的行动轴心以两个“建在连上”为主要内容,扎实而有力地推行这两项组织工作。毛泽东在秋收起义部队屡受挫折的危难关头,牢牢地统领部队,成功地解决了党指挥枪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自己的军队,树立“军魂”意识所进行的最早的实践与探索,牢固奠定了工农红军政治建军的基础。
在三湾村枫树坪大枫树下,毛泽东再次集合队伍,向全体指战员讲了整编的意义,宣布了整编后的新编制。随后,目标坚定地走上井冈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