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的墙上挂着他的几幅照片,也有一幅书法家写的书法作品,用以形容他的晚年时光:“老年更发少年狂,吟啸徐行又起航。”
老人仍然在关注着高校的教育。尽管离开工作岗位已久,但他依旧念念不忘于自己的教育理想:“我曾去美国考察,看到他们的师生间是很平等的。学生可以自学课业,随后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和老师讨论。一节课上,老师讲得不多,大多时间是在讨论。我觉得这样的形式是很好的,大学应当提倡这种‘面对面’教学。”
施平所描绘的大学图景是这样的:大学的“围墙”被拆除了,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从幼儿园开始,教育的费用就由国家来承担。而在大学里,学生不再受限于某一所学校,只要愿意,他们便能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学分修满了就能毕业。大学毕业后的学生仍然能回来听课,只要通过考核,便能拿到硕士、博士的学位。
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他的后辈看来,也似乎过于“超前”。但老人说起这一切时,情真意切、目光坚定,还闪耀着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光芒。一个世纪来,正是千万理想主义者的奋斗,才铺筑了中国的强国之路,如今,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希望年轻人能够接手他们理想主义的“传棒”:“你们生于开放的年代,处于世界潮流的浪尖上,比之老一代,知得更多,思得更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而会比我们跑得更好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