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根据地 >> 红旗不倒之乡
闽西是红旗不倒的堡垒
2011-02-24 15:13:35
来源:红色闽西网
作者:吴升辉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43年,国民政府要求各省先后订出办法择区试办。由于国民党福建当局特别不满龙岩“迄今全县四分之三土地,尚存留生授死归不纳地租”的现状,便把龙岩当作试办扶植自耕农的实验区。
    早在1942年春,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就派出省府地改局秘书林诗旦出任龙岩县长,并“以解决土地问题相委”。林上任后在省府派出的土地问题专家屠剑臣的“佐理”下,依据国民政府的扶持自耕农的政策精神,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是:“将有纠纷的土地,由政府依法实施征收,转售与需要土地的农民,其所需资金向中国农民银行贷款。以领地人分期缴付之价款归还原业主”。林诗旦等拟定的方案被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所采纳并报国民党行政院备案。这样,从1943年9月起至1947年12月,扶植自耕农分五期在龙岩县的20个乡镇实施。此外,国民党当局还在闽西的其它县推行过这一政策。推行的结果,也使得在共产党力量较为薄弱的乡镇的有些农民被迫倾家荡产缴交地价款。据新中国土地改革前的调查,在闽西实际推行“扶植自耕农”的地区有龙岩、上杭、永定、武平等县的39个乡,67970人。
国民党在闽西所搞的“扶植自耕农”运动,其根本目的是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对现实的农村土地关系进行某种有补偿的调整,藉以缓和阶级矛盾,争取农民。这样做的实质是强迫农民交出土地,承认地主土地业权。这种名不副实的土地调整政策,由于没有群众基础;并且耗时太长,代价巨大,而收效又甚微,因而难以在闽西全面推行。所以,到了抗战后期,当中共闽西党组织恢复活动,重建自卫武装后,有力地支持了农民反对“扶植自耕农”的斗争,迫使龙岩国民党当局只好于1947年底将扶植自耕农的办事机构也取消了。这样,国民党吹棒一时的“扶植自耕农”的土地政策最后也在闽西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长时期尖锐复杂的斗争,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闽西党组织领导广大群众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种种阴谋,终于部分地保住了土地革命的果实。保田的地区和范围包括龙岩全县3/4的耕地,上杭古蛟、白砂等地的19个乡、34689人、84946亩耕地,以及杭永边的西溪、东溪、金砂、下溪南、上杭县丰稔等部分乡村和岩永靖边、岩永边、永和靖边的金丰、湖雷等部分支点村,特别是西二乡所属的赤寨、肖地、芹菜洋、七桥、光坑等10多个自然村的3000多亩土地。据新中国土地改革前调查,闽西有龙岩、上杭、永定等县的15个区、83个乡、14.6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这是全国罕有的奇迹,是闽西红旗不倒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保田地区甚至还保留一年一度“抽死补生”、“抽嫁补娶”的调整土地习惯,这也是中国农运史上的奇迹,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
    闽西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创建并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战略区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岁月里,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战斗,终于迎来了全区的解放,赢得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闽西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永远值得后人牢记和珍惜;闽西老区人民的光辉业绩和艰苦创业的老区革命精神,永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无
·下一篇:福建永安:闽西革命红旗不倒的壁垒(组图)
·我馆“红色闽西”巡展走进龙岩一中分校(组图)
·我馆“红色闽西”巡展走进龙岩市地质小学(组图)
·“铁流千里”考察队来到红色闽西(组图)
·特稿:“铁流千里”考察队来到红色闽西(组图)
·弘扬苏区精神 感悟红色闽西——南开大学赴闽西校级示范实践队到我馆参观(组图)
·我馆举办《<红色闽西>陈列局部修改提升方案(讨论稿)》征求专家意见座谈会(图)
·我馆代表参加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央苏区·红色闽西”学术研讨会(组
·把红色闽西的种子播撒在小朋友的心田” ——我馆“红色主题教育进校园”活动走进龙岩一
·李煜婷: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拍摄组前往松毛岭拍摄《红色闽西》专题纪录片(组图)
·特稿: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拍摄组前往松毛岭拍摄《红色闽西》专题纪录片(组图)
红色闽西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红色闽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红色闽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红色闽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