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根据地 >> 红军故乡,将帅摇篮
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2011-02-24 15:22:10
来源:红色闽西网
作者:邓建芬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威名震“苏淮”
    1937年闽西南红军游击队2600多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在司令员张鼎丞等人的率领下,驰聘在大江南北与敌顽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在苏南战场上,由张鼎丞领导的二支队与陈毅领导的一支队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至1938年底,便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邓子恢和张云逸、罗炳辉等一起,开辟了淮南抗日根据地,在津浦路西侧12个县建立起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邓子恢帮助彭雪枫整顿部队,开展反日伪“扫荡”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陈丕显参与领导黄桥战斗,取得消灭韩德勤顽军11000余人、俘虏4000人的重大胜利。在抗日战场上,闽西子弟善于捕捉一切有利战机歼灭日军,1940年6月1日,日军南浦旅团冈本联队吉田中队侵犯句容三岔地区,二支队副司令廖海涛,四团政治部主任王直指挥四团三营和支队部特务连毙日军中队长吉田等130余人,缴步枪60余支,炮1门。陈毅特发电报给廖海涛传令表扬。3天后,日伪军数千人并配有骑兵、坦克合击二支队于虬山一带,二支队利用叶家棚子的有利地形在毙伤日军40余人及战马数十匹后,机动转移。1944年3月,陈丕显与粟裕等发起车桥战役,共歼日军460余人,伪军500余人,生俘日军24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品,解放了车桥地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
    闽西儿女的热血酒遍了全国各个抗日战场,陈明、廖海涛、罗忠毅、罗化成等烈士就是闽西儿女中勇于献身的杰出代表。追悼会上一挽联:“忠勇为国,毅然丈夫,一朝献身成仁;海崖生波,涛震环宇,异日流芳百世。”让人们对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罗忠毅司令员、廖海涛政委顿生敬意。他们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烈士们的英名将同中华大地永世长存。
    解放逞英豪
    解放战争爆发后,在这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决战中,数以万计的闽西儿女,高举人民解放大旗,鏖战华北,浴血东北,逐鹿中原,经略华中,驰骋华东,奋战华南,进军大西北,解放大西南……战斗足迹踏遍华夏大地,革命红旗插遍全国各个角落。他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在中原突围、攻占清风店、保卫延安、苏中大捷、辽沈、淮南、平津、渡江等战役中屡建奇功。
    解放战争初期,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邓子恢与粟裕、谭震林等制定苏中作战计划,取得“七战七捷”的辉煌战果,歼敌六个旅、五个大队,共5.3万余人,改变了苏中局势。杨成武在敌人占领张家口后,率领晋察冀三纵部队移师平汉线北段,与敌主力部队在保北地区,相持数月之久,使得敌人一直没能把它的触角延伸到晋察冀根据地,从而保住了根据地的稳定。陈丕显领导华中军民积极开展支前工作,为我军在淮海战役中同敌人进行主力大决战提供了充裕的人力、物力保障。伍洪祥、张云龙、王香雄等率部参加孟良崮战役,生俘敌七十四师长张灵甫。伍洪祥、张元培、陈忠梅、张日清、陈茂辉、王培臣、王荣光等率部参加济南战役,以伤亡2.6万人的代价,取得歼敌10.4万的重大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据守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在临汾攻坚战役中,黄定基旅长指挥所部和兄弟部队互相配合,利用地道进攻、坑道爆破等战术,成功攻克敌两个正规旅及其它杂牌军约25000人守卫的临汾,使晋察鲁豫与晋绥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黄定基领导的二十三旅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光荣称号。天津前线司令员刘亚楼运筹帷幄,与罗舜初、陈仁麒、黄鹄显等闽西子弟,率部仅用29个小时便攻克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城,共歼灭敌军13万人,生俘敌将军级军官28人,创造了毛泽东所说的“天津方式”。东野十一纵政委陈仁麒率部解放隆化城,树立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形象。
    留在闽粤赣边区坚持斗争的魏金水、刘永生等闽西儿女,率领闽粤赣边区革命武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配合南下解放大军作战,解放了闽粤赣边区的30个市县,缴获轻重机枪300余挺、步枪3万余支、短枪2千多支,并使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迅速发展到4万多人,解放了整个闽粤赣边区。
    血沃中华,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人民解放军第三野师长伍上同、王涛支队副司令员巫先科等许多闽西儿女为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血雨腥风,闽西数万革命先烈用热血换来了民族的解放,谱写了中国人民革命史上一曲威武壮观、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援朝立新功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战争中,闽西籍将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儿女一道,响应祖国号召,为“保家卫国”而奋战在异国他乡。
    1950年11月初,我志愿军分东线和西线两个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攻击。东线战场作战的第九兵团是闽西籍将士比较多的部队,第二十军政治部主任邱相田、参谋长俞炳辉,第八十九师政委王直等都是闽西人。他们按照志愿军总部的部署,率领部队,在敌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运动到敌人眼皮底下,向敌发动突然进攻,创造了“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当时二十军八十九师政王直和师长一起,精心部署,采取灵活机智、近敌作战的战术,打击敌人。他亲率一个团,翻山越岭,尾追逃敌,取得歼灭美军一个大营的胜利。接着又指挥部队追击南逃之敌,胜利收复元山等阵地,给美军陆战第一师以有力的打击。为此,全师受到嘉奖。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儿女》,就是以志愿军九兵团的战斗生活为背景创作出来的,其中的师政委形象就是以王直(原名王汉清)为原型的。西线战场作战的三十八军和四十二军勇猛地向敌右翼迂回穿插,以切断敌退路。三十八军政委吴塔和四十二军政委郭成柱率部利用敌接合部疏于守备的弱点,将南朝鲜第二军分割成两部分。我三十八军在德川地区向伪第七师,四十二军在宁远、孟山地区向伪第八师发起了猛攻,将敌两个师击溃。然后,三十八军迅速穿插平壤至价川公路的交叉点三所里,四十二军插到顺川以东的新仓里,陷故于三面被围之势。美军为打通退路,南北夹攻三所里。三十八军冒着头顶上数百架飞机轰炸,地上近百辆坦克的南北对攻,英勇顽强地阻击敌人。其中以龙源里、松骨峰的阻击战打得最为艰苦,战士们打完了子弹,就用石块、拳头、牙齿和敌人拼命。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中再现了惨烈战斗的场面。为此战役,司令员彭德怀在嘉奖电中说“三十八军万岁!”
    1950年12月4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正式签署空军赴朝作战命令,时任志愿军空军参谋长的黄炜华,空军第四师副师长的王香雄率部参加了反“绞杀战”和1953年反登陆战役。在一次空战中,空四师和友军一起进行了双方有200多架飞机参加的激烈搏战,首开击落美F—86战斗机的纪录。在随后的22天空战中,共击落击伤敌机30架。在朝鲜空战中,志愿军空军摸索出了世界空战史上著名的“一域多层四四制”空战战术原则。美国一军事书籍中由衷地称赞“中国空军司令刘亚楼是个制定作战计划缜密的优秀将军。
1951年初,我志愿军转入机动防御作战,司令员杨成武、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南生率领的第二十兵团奉命入朝。该兵团坚决顶住了美军的“立体绞杀战”,“坦克劈入战”及“特种混合支队作战实验”。在战斗最紧张的阶段,杨成武十天十夜没有合眼,其中一天,歼灭美军1.7万余人,创造了志愿军日歼敌的最高纪录。接替防御的作战中,二十六军副参谋长王培臣、七十六师师长陈忠梅等闽西子弟,率部在七峰山、海龙山的防御作战中,与敌反复拼杀争夺,创造了一个班以反坦克手雷一举击毁敌坦克9辆的典型战例。炮兵二十一师政委、东北军区炮兵干部部长刘禄长,受命担任志愿军炮兵部部长,在敌军掌握绝对控制空权、炮火占优势的情况下,我炮兵通过适时机动,形成局部火力优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炮兵第二、第七师同时使用了75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114门,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在单位火力密度上创造了我军战史上的最高记录。志愿军装甲坦克师师长黄鹄显,奉命率年轻的装甲兵入朝作战,他指挥部队克服在朝鲜战场上难以想像的困难,积极主动配合步兵作战达134次,击毁击伤敌坦克20辆,还协同装甲兵指挥部所属的高炮部队对敌作战1369次,击落击伤各种飞机137架。
    据统计,闽西籍的68位开国将军中,直接参加了朝鲜战场作战的就有20余位。抗美援朝期间,广大闽西籍参战官兵,坚决服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克服严重困难,浴血奋战,与全军将士一道在邻邦朝鲜的土地上,谱写了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篇章。
    四、闽西是孕育共和国领袖和将帅的摇篮
    闽西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著名将领锻炼成长的摇篮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集体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建国后授衔的10位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57位上将中的33位、177位中将中的113位以及众多少将都曾在闽西进行革命实践和战斗过。此外,中共的许多著名将领,如叶挺、左权、彭雪枫、罗炳辉等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身影。闽西还洒下了瞿秋白、何叔衡等中共元老和胡少海、刘安恭、王良、许卓等著名红军将领的鲜血。
    伟人光辉的一生中,同闽西苏区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连,同闽西人民心连心,足迹踏遍闽西的山山水水。
    毛泽东,从1929年开始,先后6次来到闽西,领导军民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央苏区。正是在闽西这块土地上,毛泽东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闽西成为毛泽东人生道路中既历经沉浮而又极其光辉的一页。
    周恩来,3次来到闽西,指导闽西的革命斗争,为闽西土地革命的兴起、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和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少奇,曾多次来到闽西,指导闽西苏区工人运动。1934年7月,在第五次反“围剿”的紧急关头,临危受命,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领导、组织军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反“围剿”斗争。
    邓小平,1931年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上海经红色地下交通线进入闽西苏区,先后在永定虎岗、上杭白砂、长汀南阳、河田等地停留了数月,进行社会调查,指导革命斗争。
    △九大元帅在闽西
    朱德、胡耀邦、杨尚昆、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陈云、陆定一、林伯渠、项英、谭震林、王稼祥、任弼时、江华、郭沫若、康克清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众多将帅都曾在闽西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他们为闽西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闽西人民的心中。
    朱德
    1927年9月率南昌起义军经瑞金进驻汀州,后上井冈山,和毛泽东合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初同毛泽东一起,率红四军挥师闽西,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在闽西指挥了长岭寨战斗、三打龙岩、攻打“铁上杭”等一系列战役战斗,亲手开辟了闽西苏区。在闽西特别是经过古田会议前的争论,朱德的军事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30年6月离开闽西,投身新的征途。
    彭德怀
    1933年7月率东方军进入闽西,曾指挥部队不费一枪弹,收复连城,指挥朋口战役,恢复了上(杭)、新(泉)、连(城)各县苏区,于运动战中巧妙歼敌,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完成东征第一阶段闽西作战任务后,彭德怀率军北上,离开闽西。
    林彪
    1929年3月随红四军转战闽西,担任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直接指挥了在闽西进行的众多战役战斗。
    刘伯承
    南昌起义军参谋团长,1927年9月率部南下途经闽西;1931年底经红色交通线进入闽西苏区再转瑞金,闽西人民的革命热情激发了他的革命斗志。
    贺龙
    1927年8月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代理总指挥,率军南下途经闽西,沿途宣传革命思想,帮助建设闽西农军武装力量。
    陈毅
    1929年3月随红四军转战闽西各地,陪同毛泽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克服红四军内部错误倾向,为古田会议顺利召开,加强党和红军的建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罗荣恒
    1929年3月随红四军入闽并在闽西开始了政工干部生涯,举办政工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我党我军一名出色的政工干部。1932年6月东征漳州后,随东路军回师赣南。
    聂荣臻
    1927年9月随南昌起义军入闽,为点燃闽西暴动的烈火不懈努力,1931年12月通过地下交通线经闽西到瑞金,后与毛泽东、林彪一道率领东路军红一军团战考塘、进龙岩、攻漳州,并组织、指挥了连城温坊战斗,积累了大量运动战的经验。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离开长汀,参加长征。
    叶剑英
    1931年春,经红色交通线进入闽西,后担任闽赣军区和福建军区司令员,领导闽西军民开展反“围剿”战争,将自己所学到的军事理论和苏区的实际相结合,积极探讨游击战争的规律,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做出了贡献。1934年6月连城保卫战失利后,从福建军区调军委任职离开闽西。

    八员大将在闽西
    建国初期,首次授衔的10名大将中的8位(王树声、徐海东除外)都在闽西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在闽西宣传革命思想,建设闽西人民武装,开辟和巩固闽西革命根据地,及时传达中央革命斗争方针政策,对闽西的革命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粟裕
    1927年10月随南昌起义军进入武平,他所在排,奉命掩护大部队转移,在担负警戒任务时,身负重伤,凭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爬山涉水,历尽艰险,赶上部队,得到朱德和陈毅的赞扬。1929年3月,随红四军入闽,在长岭寨和三打龙岩战斗中表现出色。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到闽西指导地方工作,粟裕受朱德派遣,担任毛泽东的警卫连长,负责毛泽东的安全保卫工作,两个月后离开闽西。1932年4月率部参加攻打龙(岩)漳(州)的战斗。
    黄克诚
    1932年7月任红三军团五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东方军转战闽西北,为巩固闽西革命根据地作出贡献。
    谭政
    1929年3月随红四军进入闽西,参加了首战长岭寨,三打龙岩、攻占铁上杭等著名战役。1929年11月,红四军重占汀州,时任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兼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的谭政,得知毛泽东要回红四军前委主持工作,立即派一个连的武装前往上杭蛟洋接毛泽东回部队。12月3日,毛泽东率红四军到达新泉,谭政协助毛泽东召开了各级、各类干部的小型调查会,酝酿和草拟文件。12月中旬,红四军主力移驻上杭古田,谭政协助毛泽东开好纵队、支队、部分大队的党代表和支部以上的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联席会议,他还夜以继日地把座谈、调查来的材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整齐地放在毛泽东的办公桌上,为毛泽东起草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出席了红四军“九大”,并担任会议记录。会议结束后,随红四军转战赣南,离开闽西。
    萧劲光
    1930年12月初从苏联回国来到闽西苏区,任闽粤赣边区军委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同时任闽粤赣边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的校长。他和张鼎丞、邓发一起领导闽西红军部队打退了国民党对闽西苏区的一、二、三次大规模“围剿”,基本肃清了闽西的匪患,使闽西、赣南连成一片,巩固和扩大了闽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萧劲光作为闽西苏区的代表,参加中华工农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在瑞金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
    陈赓
    1927年8月初随南昌起义军进入闽西长汀,途中率部掩护起义军撤退,左腿两处中弹受伤,被送到汀州的“福音医院”治疗。傅连障妙手回春,使其本应截肢的双腿得以保全。当时医疗条件很差,没有麻药,在割掉腿上腐肉的手术中,陈赓凭着坚强的毅力,没有叫出一声。在病床上,他还向护士们讲起义军的故事,影响和激发了福音医院医生和护士的革命热情。1927年9月伤愈后离开汀州,转战大江南北。
    罗瑞卿
    1929年3月受中央和福建省委派遣,到上杭、永定红军游击队当军事教官,迈出了从军生涯的第一步。他和傅柏翠、曾省吾等把上杭北四区各乡村武装组编红军第五十九团,并任参谋长,后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七支队,任代理参谋长。参加了红四军党的七大、八大、九大和汀州整编,后任红一方面军第十一师政委,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第四军政委,参加东征龙漳,1933年1月任红一军团保卫局长,1934年8月,率部参加中央苏区南线的连城温坊等战斗,10月离开闽西踏上长征之途。
    许光达
    1927年8月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军部队,9月途经闽西,宣传党的武装斗争思想。
    张云逸
    1933年受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的委托,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代表的身份,到汀州和福建人民政府代表陈小航就停止军事行动、划定疆界以及交通贸易问题进行谈判,签订《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对于缓和闽西苏区东南边界的军事形势,开展物资贸易,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37年10月中旬,奉命到龙岩向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负责人传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他深入闽西红军部队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政策。1938年2月,张云逸到漳州处理“漳浦事件”,在闽南收集失散的100余人带到闽西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后返回南昌。
    红色土地诞生锤炼了红色的军队,红色的军队孕育造就了红色的将帅,闽西大地,无愧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


    附注:本稿在撰写过程中采纳了《红色闽西》、《永远的丰碑》、《中国工农红军史》、《闽西人民革命史》、《抗日战争中的闽西儿女》、《解放战争中的闽西儿女》、《龙岩革命人物》等书中许多史实、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
·我馆“红色闽西”巡展走进龙岩一中分校(组图)
·我馆“红色闽西”巡展走进龙岩市地质小学(组图)
·“铁流千里”考察队来到红色闽西(组图)
·特稿:“铁流千里”考察队来到红色闽西(组图)
·弘扬苏区精神 感悟红色闽西——南开大学赴闽西校级示范实践队到我馆参观(组图)
·我馆举办《<红色闽西>陈列局部修改提升方案(讨论稿)》征求专家意见座谈会(图)
·我馆代表参加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央苏区·红色闽西”学术研讨会(组
·把红色闽西的种子播撒在小朋友的心田” ——我馆“红色主题教育进校园”活动走进龙岩一
·李煜婷: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拍摄组前往松毛岭拍摄《红色闽西》专题纪录片(组图)
·特稿: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拍摄组前往松毛岭拍摄《红色闽西》专题纪录片(组图)
红色闽西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红色闽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红色闽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红色闽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