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中央苏区保卫战小陶战斗遗址示意图(管其乾 摄影)
曾在小陶战斗中为红军带路的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95岁的老人廖宜淼(中)至今还能下地除草下河摸鱼,谈起小陶战斗他记忆犹新(管其乾 摄影)
据史料记载,矮岭战斗之后的1934年8月23日下午,红一军团主力部队全部撤出小陶、洪田地区,经安砂、清流往江西秘密运动到汀州,在长汀和连成交界处的温坊,运用运动战术,消灭了敌第九师一旅又一团的兵力,取得了红军长征前夕,对敌反击战的重大胜利。1934年10月,红一军团踏上了千难万险的长征之路。
在福建电视台经济频道777热线《足迹》栏目7月6日播出的《探寻<红军长征前夕红色铁流交汇地>》中,播音员曾介绍说:“由于永安独特的地理位置,当年啊,这里成了中央根据地的门户,在小陶矮岭战斗之后,红一军团、红七军团、少共国际师等红军部队都在永交汇和集结。由此,开始了千难万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7月7日,安孝义就在《永安之窗》发帖《永安——红军长征最早的出发地》提出了“永安是红军长征最早的出发地”和“永安是红军北上抗日第一支队伍的出发地”两大命题。
安孝义说,红军长征在小陶战斗之前的1934年7月15日就开始了,理由是1934年6月25日,共产国际回电同意中央红军实行突围转移。1934年7月6日晚,由红七军团改编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秘密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途,红九军团护送。1934年7月15日,红七军团主力由连城塘前、尧家畲进入永安境内的洪砂,与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会师,同日,中央公开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表之前,红七军团和红九军团的行动一直处于秘密状态,从7月15日这天起,‘北上抗日’成为一种公开的口号和军事行动,从现在石峰村、小陶村和马洪村一带发现的红军标语来看,这些标语的相当部分内容与《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提出北上抗日主张一致。从1934年6月25日,共产国际回电同意中央红军实行突围转移开始,中革军委就着手进行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1934年7月15日,中央公开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应该视为已经完成了长征的准备工作,并开始长征。安孝义说:“《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是一份‘长征宣言’。因此,1934年7月15日,是‘小长征’的开始,小陶洪砂也是‘小长征’的出发地——即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出发地。同样的道理,红九军团在完成了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渡过樟湖坂过闽江之后,基本上沿着原路返回,也开始了另一方向的北上抗日。红一军团、少共国际师在石峰村衙岭、白粉山和小陶矮岭周边与敌发生激战后,也移师江西。‘红军长征,是一次高举着北上抗日旗帜的战略转移’;虽然,在小陶战斗之后,还发生了温坊战斗和松毛岭战斗,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已公开发表,中央已经公告天下,要实行北上抗日——‘只要进攻苏区的武装队伍接受我们提出的三个条件,那我们工农红军的主力,即可在先遣队之后,全部出动,同全中国一切武装队伍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此后的战斗都可以称为‘长征途中’的战斗。因此,永安应该是大小长征最早的出发地”。
都说“精美的石会唱歌”,在永安乡村,年久的红军标语及红色遗迹会说话,它见证了“中央苏区保卫战小陶战斗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转折性的重大历史意义”,见证了“红军长征,是一次高举着北上抗日旗帜的战略转移”。
2006年6月,小陶镇石峰村在8公里凉亭附近的7位红军烈士牺牲地上修建了一座红军墓,从那年7月1日起,每年“七一”期间,石峰村每年都要在红军纪念亭和红军墓上举行公祭红军英烈活动,以告慰牺牲在小陶战斗和永安市境内的上千红军英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