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革命纪念馆展览场景之一《战友情深》雕塑,描述刘志丹看望在战斗中负伤的老战友谢子长。(红色库图)
谢子长的侄媳白盛英说:“三大呀!凡是看你的人也不是外人。既然拿来了,不要,也不好说,多少是乡亲们的一片心意!我看你还不 如吃了,早日把伤养好,带上红军消灭白军,给老百姓分土地、分粮食,也报答了乡亲们对你的关怀。”
谢子长说:“消灭白军,分地,分粮,是我们革命者应做的事。不能因做这些事,就白吃乡亲们的东西。”“万一不行,面留一两,鸡蛋留一个,肉割一点就行了。乡亲们的心意我领了。”
寒冬腊月季节,敌人发现谢子长在阳道峁养伤,紧追不放。谢子长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先后转移到安定的周家崄、磁圪湾、水晶沟及安塞的小拐沟、毛家砭、韩河等地养伤。腊月三十(1935年2月3日),也就是除夕那天,谢子长由韩河转往灯盏湾途中,听说敌人还在紧追,就对疲惫不堪的保卫队长薛兰岗(谢子长外甥)和战士们,说:
“如果敌人追到这里,你们就把我丢在这儿,把我一枪打死,不要让敌人把我抓活的!你们赶紧跑,不要因为我一个牺牲大家,记住我的话,万不得已时,就这么办!”①
大家噙着泪,抬着谢子长继续转移,谁也不肯把总指挥丢下。雪地上的脚印,被乡亲们赶着羊群踩踏掉……乡亲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掩护着他们爱戴的“谢青天”。
1934年秋冬,蒋介石陆续调集了六个师的兵力,发动对陕北根据地的二次“围剿”。敌军除原有的井岳秀部一个师外,又调高桂滋部一个师,深入绥德、清涧、赤源苏区;并在延长驻一个连;调杨虎城部冯钦哉一个师到苏区南线;后又调山西阎锡山部孙楚、李生达两个师,到吴堡、绥德沿黄河一线;调傅作义部一个骑兵师,到府谷、横山沿长城一线。
“在陕北各县有陕北特委,在陕甘边有陕甘边特委,此两特委,谁领导谁,不清楚,关系不密切。”②这种情况,不利于反“围剿”的统一行动和统一部署。1934年10月,中央驻北方代表派巡视员黄汉(张子华③)来陕北视察工作。鉴于敌军压境,我军力量比较薄弱,黄汉决定: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一部迅速调陕北,和陕北军民一道开展反二次“围剿”的斗争;调刘志丹④来陕北统一指挥(因谢子长重伤未愈)。
陕甘边特委接到黄汉关于调刘志丹来陕北的信后,由惠子俊(时任陕甘边特委书记)率部队护送刘志丹于1935年2月初来到赤源⑤(惠随即率部队返回陕甘边),与谢子长以及陕北特委其他领导会晤,共同商讨两支红军统一指挥的问题。在陕北特委郭洪涛、白坚的陪同下,刘志丹、高岗⑥来到灯盏湾,专程看望了正在养伤的老战友谢子长。
刘志丹紧紧地握着谢子长的双手,说:“你咋不早给我报信呢?”
谢子长说:“派了南贵成(途中被敌人活埋)给你送信,至今也没回来。”
两位老战友就建立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党政军的统一领导机构,以及如何粉碎第二次“围剿”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西北军委主席人选问题上,俩人发生了激烈地争执。
谢子长气息微弱地说:“我已经伤到这个程度了,动不了。西北军委主席你来担任。”
刘志丹深情地表示:“老谢是老大哥,是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⑦,应当担任军委主席,我协助完成任务。”并强调说:“只要你在一天,这个主席就得你当。”
后来,谢子长说:“我以西北军事特派员的身份命令你来担任军委主席这个职务!”俩人的争吵这才平息。
这时,刘志丹亲切地摸了摸谢子长儿子谢绍明的头,问:“几岁啦?叫什么名字?你长大了干什么?” 谢绍明还没来得及回答,谢子长就接话说:“长大了跟你刘叔叔当红军。” ……
临别时,刘志丹再三叮嘱谢子长的妻子史秀云⑧、侄媳白盛英精心护理谢子长。
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崄召开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志丹、崔田夫、高岗、马明方、郭洪涛。会议由刘志丹主持。白坚担任记录。会上,刘志丹首先谈了他和谢子长商讨的意见,交会议讨论。与会同志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一致同意刘志丹、谢子长对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和计划的建议。会议决定:统一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的党组织和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领导。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军委)和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北工委)。选举谢子长为军委主席,刘志丹(谢未到职,由刘志丹负责实际工作)、高岗为副主席;惠子俊任西北工委书记(未到职,由崔田夫代理)。习仲勋⑨仍任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主席;马明方仍任陕北省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西北工委成立后,原陕北特委随即撤销。原陕北特委所领导的各县县委,改由西北工委直接领导。陕甘边特委所属各县则仍由陕甘边特委领导。
周家崄联席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为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将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落脚西北奠定了基础。
1935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八),谢子长终因伤势恶化,与世长辞,英年38岁。 谢子长逝世后,为了不影响陕北根据地军民的情绪,防止敌人乘机袭击,中共西北工委决定保密: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家属和战友们不着孝服,不戴黑纱。
谢子长的遗体被秘密安葬在离灯盏湾二十多里远的一个山沟里。西北军委的布告文件,仍签署谢子长的职衔姓名。同年5月上旬,安定、延川解放,逐公布谢子长逝世的消息,同时西北工委决定将赤源县改为子长县。
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遗骨由阳道峁迁往子长家乡枣树坪安葬。毛泽东为谢子长烈士墓撰写了碑文,并两次为烈士题词。
6月23日,毛泽东为烈士题词:“谢子长同志 民族英雄”。
不久,毛泽东又为烈士题词:“谢子长同志 虽死犹生”。
1939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九),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接见了谢子长亲属谢绍彦和子长县代表白卓武,勉励他们继承烈士遗志,革命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