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元宵节等等。因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传说之一: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统统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无辜百姓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消息告诉人们。众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并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当晚,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
相传之二,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便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的《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延至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每当元宵节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大部分地区的习俗都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元宵节也称灯节,“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灯火万家,良宵美景;笙歌一曲,盛世佳音”。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即“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节日几乎都和吃联系在一起,春节吃饺子,中秋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句俗语“嘴馋媳妇盼节到”,真是穷则思吃。各家各户在节日到来前,总是要准备上各种丰盛的菜肴,到了过节这一天,全家聚集在一起饱食一顿就是最快乐幸福的事了。真是中国人过节少不了吃,要吃就只能都在自己家里过,讲究个团圆吧!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 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有团圆美满之意。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和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即祭门、祭户等。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作为现代人来说对元宵节有着特殊的感受,童年的元宵节味浓喜庆,如今的元宵节多彩而时尚。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是的,一个文明的复兴,要有文化上的自信!而过年文化中有两个日子特别有意思,一个是除夕,一个是元宵。除夕重在“聚”,元宵重在“闹”,一收一放。除夕是属于家庭的,家人团圆、除岁守岁,感恩父母,盘点一年,祈福来年;元宵则是属于社会的,赏花灯,舞龙狮,踩高跷,扭秧歌,热热闹闹。元宵节又到了,得知有多地为安全起见,取消了放焰火的活动,那有遗憾地使元宵节缺少了一个色彩了。但是,既是元宵节,月亮那张圆圆的面孔应该是不会变的。想着人的面孔也是圆圆的,由此想扯些关于人的面孔的话题。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赏月、观灯、我等你!花灯、月下、我想你!月圆、汤圆、缘梦圆!欧阳修曾经这样感慨万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是啊,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不知有多少青年男女们借观灯赏月演绎出很多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