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李叔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济公的祠堂。看来好多同学都是有信仰的呢,除了对那些佛教的东西很感兴趣,还有好多同学都买了东西,跪在那里像济公说着自己的心愿。其实,我觉得有信仰挺好的,这样在碰到好多事得时候心里有一些依托,不至于那么悲观。后来我们也到了好多景区,还到了虎跑泉的泉眼处,导游姐姐还用虎跑泉水做了一个实验,不过真的很神奇,原来“天下第三泉”也不是说说的,还是有它不一样的地方的呢。后来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我就沿着不同的路线下了山,来到了游客接虎跑泉的地方,我也兴冲冲的去接了一瓶水,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怎么样,觉得那个水还真的不一样呢,感觉黏黏的,还甜甜的,很好喝呢。
最后,我们到门口集中拍了一些照片,感觉这次活动很充实,又一次感觉到团体的温暖了。大概在1:00的时候我们坐上回学校的车,貌似一个个都很有精神,还不时在车里唱歌,看来大家都收获到了哦!!!一次很愉快的社会实践!!!
四.我关于对李叔同的感悟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他是没有遗憾的。不论是在学术上的成就还是在爱情路上曾经的徘徊。我甚至有点羡慕他的人生,或许有太多的艰辛我们不知道,或许有太多痛苦我们无法想象,在我们眼里他的人生应该是辉煌的,起码他能做到无愧于自己的人生,对得起后人对他的评价。
一.他,“放浪形骸”
李叔同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后来父亲又开始经商,生活条件可以算得上很殷实。尽管他的父亲在他只有5岁地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也只是一个侧室,可他母亲也是一个受过教育,所以对他的教育也很重视,于是他还是受到很好的教育。可以说在他是根本不必为物质上的生活烦恼,这也为他在学术上的造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 年轻时的李叔同放诞不羁,性格也很鲜明,跟诗人杜牧有点相似。年轻时的他可以称得上一位风流才子了。因为自小就接受了教育,再加上天资聪颖,所以很多才多艺,涉猎极为广泛。由于家境富裕,也偶尔与一帮诗文友吟风弄月,游山玩水,浪迹于烟花艺馆之地,特别钟情于福仙楼的杨翠喜,可以说成为他的忠实粉丝。如果单单介绍到这里,我们会觉得他不就是个富家子弟,有什么可以说的呢?但是最重要的事,尽管在他年轻的时候是如此的放浪形骸,可他始终有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之情。别以为他只知道风花雪月,他同样也写了很多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愤世嫉俗的激进色彩的诗文。此时,我们就不能仅仅把他归类于一个只知玩乐的风流才子了,他更是一个爱国之士。
好不容易,冲破了高考这个大关,是时候要对自己好点了,既然来到大学就应该好好享乐了,没必要像高中那会那样对待自己(中国教育的悲哀),于是我们逃课,我们上课睡觉玩手机,每天乐不彼此的到处玩......唯一不关心的就是上课,爱来不来,反正只要拿得到那张文凭就可以了。我们是准备抱着这样的心态混完大学的四年时光的,至于以后,谁知道呢,计划总赶不上变化,目前为止先这样好了。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这么想吧!这或许也有自小我们就被灌输一种只要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你的刻苦学习的日子就过去了,至于大学要怎么样了,只要我们能顺利毕业,其他的就可以不去考虑了。我们总在意被社会说成是“堕落的一代”,可事实不正是这样吗?一方面我们不愿承认我们的颓废,可一方面我们又一直朝着这方面发展,这不是很矛盾吗?虽然有时我们有自己的理想,可说和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结果我们总是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们是该醒醒了,现在的我们已不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孩子了,社会很残酷,它逼着我们去成长,如果以我们现今的这种战斗力去为自己在这么弱肉强食的社会搏得一块土地,我们会不会太天真了呢;抑或是说我们也可以像李叔同一样在以后可以有所作为,可我们毕竟不是他,有太多的事不是我们想做就可以做得到的。我们是该重新审视自己了。
二.关于爱情,太多无奈
在他18岁那年,母亲为了拴住他那颗不安定的心,帮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天津卫的一个茶商之女——俞家小姐。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位小姐,素未谋面的李叔同根本不想与这位小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于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来说,他极力反对,痛苦地要求母亲,给他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可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是可以凭你的意志就可以改变的,最后他迫于无奈还是与那位小姐成为夫妻(婚后育有两子),尽管新婚夫妻恩爱有时,可李叔同还是发现自己与妻子有无法跨越的鸿沟,可这不是他单方面可以改变的。
后来在母亲死后,他毅然地选择去日本留学,也正是在这里,他碰到了他的心爱之人,一个日本女孩------叶子。与叶子的相遇,相识,相知让李叔同感到无比幸福,可他内心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痛-----他国内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孩子。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他都不允许自己背叛他们。于是在回国的前夕,他向叶子倾诉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叶子的心情是复杂的。最后这个女孩决定跟自己心爱的人回国。虽然最后李叔同并没能给她幸福。我在想,如果当时李叔同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那他应该会与叶子白头偕老吧,那他还会出家吗?
相比现在电视剧小说里的悲情爱情故事,他们三个人的爱情更让我感动(准确地说,就只有两个人,对于妻子,可能更多的还是一种责任吧)。他们都不幸福,起码在爱情面前,他们都表现得如此无助。并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一种错过。但我以为如果能碰到像叶子这样爱着李叔同的人,李叔同是幸运的。我们的一生总在寻寻觅觅,只为找到一个一直等待自己出现的人。这种爱情没有功利,只是为了坚持自己内心的那种感觉。爱情不该就是这样吗?
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也变得很开放,在男女情爱之间表现更为明显。其实,年轻男女谈谈恋爱也没什么,可如果一旦掺入其他的东西,有些东西就变味了。这种纯纯的感觉,只是因为我们在一起,而不是其他的。如今有很多人乱搞男女关系,这在道德伦理上是不允许的。如果要相比李叔同的婚姻,我们真的幸福太多,起码我们还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或许就是这一点才造成如今这么混乱的社会。想要找回那种“山楂树的爱情”真的太难了。
如果说这种趋势也是一种潮流,我觉得这种潮,我们不赶也罢,爱情是一辈子的事,不要为了一时的激情,一时冲动让你的爱情蒙上污点。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不是都太不切实际了呢?毕竟我们生活在现实,如果可以遇到一个爱自己,与他度过每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平淡地过完一生,你的人生也可以算得上是完美了。难道这不显得更加真实吗?
三.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这四个字是李叔同在死之前写下的最后四个字,而就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足以概括他不平凡的一生。他的学生丰子恺总结的最好:“少年时做公子,象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象个风流名士;搞话剧,象个演员;学油画,象个美术家;学钢琴,象个音乐家;办报纸,象个编辑;当教员,象个老师;做和尚,象个高僧。”他的不平凡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在学术上的种种成就,更是因为他的人生貌似由很多个小短剧串联而成。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常常流连于青楼艺馆的风流才子,最后竟然会出家,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从古自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
“悲”,我们往往解释为悲伤、悲哀的意思,一种比较消极的态度,可如果我们从佛家的角度来解释却完全相反了。我想李叔同当年看破红尘,毅然选择遁入空门,应该就有比较开阔的心境。而这里应该是“慈悲”的“悲”,我们经常会听到“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不难发现,“慈悲”是贯穿于整个修行过程的核心,这似乎也更加贴近李叔同当时的情况。“欣”,有欣欣然、欣慰的意思,就是一种解脱的心情。
这是弘一法师在临死前写下的遗言,如果以我上面的解释,大概可以理解为:他很欣慰他可以解脱了,但他悲悯的是世人都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不追求解脱。当然这里的解脱并不是指是一种死的状态,它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入感悟,而他做到了这一点了,所以在死之前他没有悲天悯人,也没有任何的不舍,而是选择一种默默接受的方式,他对生活有另外一种解释,是我们世人所无法理解的全新体会。
以上是比较大众化地解释,其实我对这四个字有另外的体会(以我目前的修行来说,可能理解得太过肤浅)。我的人生不可能像弘一法师那样精彩,和一般的大学生一样,我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产物,经过一年又一年的考试,最后考上大学,开始我的大学生涯。中间肯定是出现过低谷,遇到过困难,也有过很让我感动的日子。生活不都这样吗?平平淡淡地过每一天,今天或许重复着昨天,可我们每天总会不同的感动。给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激起一点小浪花,又燃起我们对生活的信心。于是,我们总在“悲欣交集”的节奏中生活着。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淡定。其实我当然知道身为一代大师的李叔同当然不应该只是这个境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和权利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还来不及看清楚它们的样子,就已被人流推着挤着去争取这些自以为很重要的东西。于是,我们一味地要强,一味追逐,其实,我们往往已经迷失了,已经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了,对生活已经不淡定了。尽管我们可能做不到像李叔同那样看破红尘,与世无争,那也不妨认清自己的目标,有些东西我们是该看淡。我向来认为人生短短数十载,没必要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活得自在最重要。
五.结尾
弘一法师的一生都在追求精神的自由,而这正是我们这些追求效率地现代人所无法达到的。他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哲学,还有很多是我还没读懂,以后我也会继续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