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不久,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2005年10月由杭州出版社出版的,袁宣萍编写的《西湖织锦》一书,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杭锦的产生和发展,并解到了都锦生这个为杭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这本书里还特别介绍了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书中说该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专题织锦博物馆,也是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近千件实物和图片,详尽地介绍了我国传统织锦二千余年发展历史和当代织锦的后起之秀——都锦生织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还介绍了我国著名民族企业家都锦先生的生平和以他名字命名的都绵生丝织厂七十余年来的创业历程。
看过这本书后我决定去都锦生博物馆参观一下,亲身感受一下中国五千年丝绸文物的精华。3月26日我来到地处杭州西子湖畔都锦生织锦博物馆,博物馆于1997年5月15日建成开放,占地7000余平方米,共分陈列室、原料准备工场、织锦织造工场和产品展示展卖厅四大展区,各个展区之间配有专门介绍蚕桑知识的名桑园,内植中国五大名桑。
陈列室展览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织锦历史,展示从战国、秦汉开始至当今都锦生织锦的各种实物图例及都锦生先生的生平,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珍贵照片和资料。第二部分为工艺流程,从古代种桑养蚕开始,介绍了织锦的原料和工艺流程。第三部分为像景织锦,突出介绍了代表当代彩色织锦最高水平的丝织壁挂《春苑凝晖》等一批精品。第四部分为装饰织锦,以实物展示了床罩、靠垫、台毯等一批都锦生丝锦中的特色产品,并介绍了装饰织锦的织造和图案特色。第五部分为都锦生织锦设计的全过程,展示了从小样、意匠、轧花一直到织制完成的各类实物,并设有现场操作示范和观众参与内容。第六部分展示了早期织锦用的各种专用设备。有手拉脚踏织锦机、手拉织机、纹版轧孔机等实物,还有专人操作表演。在原料准备工场和织锦织造工场中,我看到都锦生织锦的各道实际生产工序,实地了解各类织锦精品是怎样形成的。
参观了都锦生织锦博物馆,让我不仅了解了锦的历史,更是欣赏了各种美丽的织锦,使我受益匪浅。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织锦的“锦”字。“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按古代造字的规律释义,锦是非常贵重的丝帛,其价值相当于黄金。中国古代丝织品种有绢、纱、绮、绫、罗、锦、缎、缂丝等。除了“锦”是金字旁,其他均是绞丝旁,可见锦确实是一种非常贵重的丝帛。博物馆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用丝创造的精美艺术品,有1米多高的巨幅毛主席头像(现在可是很难见到了),还有一幅用织锦织出的福字,金色的福字上织着十二生肖一个个栩栩如生,凡•高的《向阳葵》、达•芬奇的《蒙那丽莎》和巨幅《布达拉宫》,还有都锦生为克林顿夫妇织就的一幅丝织合影像等美妙精致的作品。
博物馆还重点介绍了都锦生的生平。1898年2月12日,都锦生出生于西湖茅家埠,生来就是为织锦而生的人,都锦生痴迷于西湖水乡的自然风光。画西湖,摄西湖,剪西湖。西湖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他则在心里留下了创造风景织锦的纹样。都锦生就读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这是浙大的前身。当时社会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振兴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的热潮。“实业救国”在都锦生看来,不是一个口号,依次游行。1919年毕业留校,他选择了美术这一教职工作,并在工作之余萌发了把西湖美景织成一幅幅风景织锦的念头。在实践中,他反复钻研,绘制成一幅意匠图,并在学校实验工场亲自轧制花版,用他独特的创作手法把古代文人墨客所描述的意境,用真丝在织机上织了出来。在他23岁时,世上有了第一幅风景织锦画——“九溪十八涧”。溪水悠远漫长,穿过历史的长河,展现了杭州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1922年5月15日都锦生购置一台手拉机,雇工人一名,在茅家埠家中开工织造。由于所织造的丝织风景画新颖别致,价格不高,很受社会欢迎。他也自此跨出了“丝织救国”的第一步。1926年,都锦生已拥有手拉机近百台,轧花机五台,意匠八人,职工约一百三四十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厂。《宫妃夜游图》曾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展出,荣获金质奖章,一时蜚声中外,远销南洋和欧美等地。1928年至1929年间,都锦生东渡日本考察,并从留学法国的友人处获得一台法国产最新全铁电力机,又购得法国制造的棉织油画风景作样品,与工人、技术人员进行解剖分析,研制新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