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茅山滴翠,溪水清澈,油菜花黄。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以及国家4A级茅山风景区,涌动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的大中小学学生团队和部队官兵、踏春旅游的旅游团队、 感受着富有特色的红色之旅。
茅山是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这里埋葬着7000多名英灵。71年前,毛泽东同志把目光投向茅山,指示项英、叶挺、陈毅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时,历史就选择了茅山,茅山就成了历史的支点。
看着火爆的人群,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老馆长、新四军后代史建和感慨地说,镇江地委1979年1月提出,要把茅山建设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两个中心,专门成立了下辖两场两社的正处级建制的茅山建设管理处。然而由于那时的经济落后,财力匮乏,管理处只是一个负责松毛虫测报的名存实亡机构。
当年,面对只有十来间破旧平房,几处遗址,几件遗物,几本事迹故事和3个工作人员,以及一块茅山建设管理处的牌子和一张同意他们修建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批文,史建和他们面对英烈,信誓旦旦:“在这片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我们作为烈士的子孙们不能、也不敢忘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们要建起红色殿堂,实现1957年陈毅元帅要在茅山脚下建馆立碑的夙愿,担负起铁军传人的重任。”
就这样,倔强的史建和带着两个兵,踏上了建馆的艰难旅程。他们四处“化缘”筹资筹物,20余年来跑了苏南各个县市以及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数十次,到过几百家政府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执著的真诚感动了各界人士,赢得了鼎力支持。他们就地取材,从山上捡来石头,从老乡家里,找来实物,几经艰辛,1985年在乱坟堆、杂草丛中建立起840平方米的茅山纪念馆;1995年筹资建成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2008年新展厅将帅馆、英烈馆以及老馆改造等多项工程完成。现在,展览规模在同类新四军纪念馆中最大,展示手段更加先进,展示的效果更富感染力。
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建成两年后的1997年除夕之夜,一村民在纪念碑下燃放鞭炮,偶然发现“碑下放鞭炮,碑上响军号”的神奇现象,后经游人争相传颂和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走遍中国》等媒体报道,前来茅山听“军号”的游客络绎不绝。专家学者也多次前来调查研究,有的认为是茅山特殊地形造成的;有的提出是空心碑结构说;还有的认为是台阶反射导致的;不少人则愿意将此与当年牺牲的小号手的英灵相联系。无论如何,听军号声,纪念英烈,感天动地,世上奇观。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是江苏省第一批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单位。免费开放后,纪念馆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努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推出专题精品展览,以新颖的形式与手段、优美的环境和人性化的服务回报社会,服务大众。现在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史建和也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每年通过广泛而卓有成效的教育基地共建活动和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和部队院校等190多家结成共建对子,年均接待游客、观众量120万人次以上。
《 人民日报 》( 2009年4月4日 0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