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解放珊溪战斗、泰顺攻城打援、虹桥战斗、渡海解放玉环等。游击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文物记录游击征程
展厅中展出了一大批有关浙南游击纵队的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在“从隐蔽斗争到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内容中,有浙南特委《对江北的指示》、1947年浙南特委在上海成立联络站党支部、1947年6月温州各中学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的历史照片等。特别是《把中央指示带回来》一书的插图反映的是1946年2月,浙南特委派政治交通郑嘉顺和技术交通杨作浩前往苏北,带回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的指示。四幅插图生动地再现了革命者的机智:装商人前往苏北,通过沦陷区,应付国民党兵的盘查,胜利到达华中分局。
在反映“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内容中,重要的文献类文物有:整风运动中用过的学习文献,耿一理、叶鹰等捐献的“党的建设”资料,郑嘉顺捐献的“政权建设”资料以及浙南特委编印的部分报刊和小册子,包括《浙南周刊》《新民主》《战斗报》等。其中一组木刻画引人注目,这是浙南游击纵队政治部编印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有沙兵创作的版画、速写,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军民鱼水情深和浙南游击区的小学学习生活等内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文物是,由赵典池捐献的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文工队用过的一把胡琴。现居北京、今年83岁的赵典池老人离休前是解放军后勤学院的师职教员。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深情回忆当年参加青训班、文工团的情况:“当时我只有21岁,刚上山参加游击队,因为会拉胡琴,就跟领导说能不能买几把胡琴?没想到领导很快就买了两把琴,交给我和另一位叫林小仁的战士。我很爱惜这两把琴,立即做了两个琴套,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时刻不离背在身上。只要我们文工团有演出,就会有我们的节目。有时在话剧、歌剧的幕间休息时,我也会拉上一曲作为过场。当时主要是拉京剧,后来也拉过刘胡兰、白毛女等歌剧。解放后,我调到浙江军区,后又调到青岛海军,两把琴一直跟着我。‘文革’中两把琴都被抄走,后来只要回来一把,另一把就没有了。现在交给纪念馆的琴,原弓已经坏了,这是原店重配的第二支弓,皮也经原店重新蒙过。”
此次纪念馆除了通常的直接展出文物和照片外,还努力运用现代的声光电制造出种种不同效果。如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采用了“悬浮成像”的技术。这个“悬浮成像”很有意思,人只能站在一定位置上才能看到一个立体的“旧址”悬浮在空中慢慢旋转,但如果伸手去抓它,却什么也没有。当然,站在侧面或其他角度的人,也看不到这个悬浮着的立体图像。据介绍,这是利用光学中透镜成像原理制作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