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最新播报
 
 
中央媒体专访张谨
2009-07-21 09:55:16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问: 去年纪念馆、博物馆开始对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给淮安周恩来纪念景区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答:免费开放对周恩来纪念景区是挑战、更是机遇。免费开放有利于周恩来纪念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育基地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免费开放后,景区性质将由旅游景点向教育课堂转变。景区性质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对景区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努力增强全员服务意识。引导景区干部职工牢固确立在周恩来纪念景区工作就是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思想,做到对每个岗位钟情、对每份工作专情、对每位观众热情。实行挂牌上岗、文明服务和首问负责制,增强景区职工的自觉意识、奉献意识和精品意识。
    不断提高讲解接待水平。免费开放后,在游客增加的同时,旅游线路延长,讲解的工作量明显增加。去年以来,景区先后在纪念馆、故居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面向大学生选拔充实了8名讲解员。针对不同的观众、不同的需求,专门编写了个性化讲解词,增强解说的针对性。景区定期邀请知名的演讲人士来景区指导,并积极将年轻讲解员送出去参加培训和各种竞赛。
    积极丰富文物馆藏。通过各种途径征集文物史料200多件,其中珍贵文物20多件。新征集了周恩来世祖容像及周氏家训,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穿过的大衣,万氏家谱等。捐赠者有周恩来亲属、历史事件的亲历人、周恩来资料收藏家,还有艺术家和普通农民、工人。2008年,恒源祥集团将一幅超大的《人民的好总理》绒绣像捐赠给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生前司机杨金明的子女将全家人一直视为传家宝的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穿过的风衣捐赠给了纪念馆,并亲自护送至淮安。目前,这些赠品都已精心陈列在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供游人瞻仰。
    着力完善服务设施。景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增加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先后增加了卫生间、休息室、监控设备、景区休闲桌椅、电瓶游览车,并为游客提供雨伞以及常用药。还充实公告栏内容,增设中英文对照标识,健全语音网络系统,增强游客中心服务功能,整修盲道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景区在淮安市率先成为国家4A级景区。
    深入开展共建活动。1、与学校共建。目前在景区设立教育基地的包括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40多所省内外高校,以及近百所中小学。景区经常组织宣讲团深入学校宣讲,并在学校举行临时展览。去年,与淮阴工学院联合举办《弘扬恩来精神 追忆三十年》活动。今年3月5日, 主办了“读物进课堂 格言进教室 辅导员进班级 宣讲团进校园”“四进”周恩来班活动。“四进”活动的开展大大促进了全市周恩来班的创建工作。2、与机关共建。在景区设立教育基地的包括省国税局、省国土资源厅等近30家省级机关。今年3月,淮安市级机关工委在周恩来纪念馆举行“党建林”揭幕仪式并现场种下纪念树,八十多家市级机关党组织栽植了总理生前特别喜爱的西府海棠。这里成为淮安市级机关长期的党员教育基地。3、与部队共建。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委员会在景区设立了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军区政治部在景区设立了青年官兵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参加“报告祖国”2009年淮安市双拥文艺汇演活动,与市武警支队联合编排歌舞《功在第一枪》。 强化阵地建设。1、与中国红色旅游网联合开通了《淮安周恩来纪念景区》网站。网站共分新闻、资料、互动与服务四大版块,网站内容及时更新,做到当日新闻当日上网。2、办好《丰碑》杂志和《丰碑》报。杂志注重周恩来研究,报纸注重周恩来景区动态宣传。丰碑杂志已出版14期,丰碑报已出版28期。3、相继编辑出版了《周恩来同志故居》、《周恩来践荣立德故事选》、《少年周恩来学习的故事》、《周恩来纪念地馆藏书画精品集》、《永恒的足迹》等书。《永恒的足迹》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介绍了全国60余家周恩来纪念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在淮成立
·下一篇:《风采永存——杜修贤摄影作品展》在铁岭开展(图)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纪念地宣讲(组图)
·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初审结束(组图)
·管理局在全市公务员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
·立足5A 谋篇布局——管理局召开5A创建工作汇报暨义务监督员座谈会(组图)
·关于举行周恩来纪念地2015年度文化业务考试的通知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管理局赴京征求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活动意见(组图)
·纪念馆宣讲团在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宣讲(图)
·叶勇在首届网络信息技能竞赛中获奖
·戮力同心 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管理局走进社区开展帮扶活动(组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