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最新播报
 
 
桃花垠,军民共建谱新曲
2007-08-02 13:36:36
作者:撰稿 赵凌 摄影 陈国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图片说明:7月26日,在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和淮安市双拥办联合举行“同庆八一  共忆伟人” 淮安军民联谊活动,淮安军民在纪念馆同唱军歌,120名消防、武警战士排列成军徽图案。淮安军民还向周总理汉白玉像敬献花篮,并鞠躬致敬。

  7月26日上午,桃花垠周恩来纪念馆主馆广场上,军旗招展,军乐激昂,军歌嘹亮,武警淮安支队、消防淮安支队百余名战士与周恩来纪念馆所有员工以及千余名师生代表,正在进行着一场规模宏大的“同庆八一  共忆伟人”军民联谊活动。高亢雄壮的军民合唱盖过了酷暑高温,歌声表达了军民对建军八十周年的欢庆,也表达了对子弟兵的无限热爱。这次联谊活动只是周恩来纪念馆与驻淮部队双拥共建的一个掠影。1992年开馆以来,周恩来纪念馆一直同驻地军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近两年,进一步加深了与驻淮部队的联系和沟通,军民之间结下了水乳交融的鱼水情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共建谱写了一曲曲新的赞歌。
        民拥军  意重如山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恩来纪念馆一直免费接待现役军人,免费停放军车,免费为军人讲解,义务为部队党员宣誓提供党旗和音响。十五年来已累计免费接待现役军人五十万人次。近年来,该馆加强了双拥的宣传力度,工作人员牢固地树立起军民鱼水观,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每一位来馆瞻仰参观的军人都是自己的亲人。充满亲情的接待与热情的讲解,让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军人不约而同地产生回家的感觉。2007年清明时节,春寒料峭,霪雨霏霏,武警淮安支队200多名新入伍的战士冒雨来周恩来纪念馆瞻仰。讲解员小朱冒雨带病坚持为官兵们讲解,当别人劝小朱带上雨伞时,小朱却说:子弟兵为国家舍弃小家,远离父母,我应该与他们同甘共“雨”,这不算什么?这番朴实的话语让战士们体会到理解和尊重的内涵,让子弟兵在异地他乡体会到难能可贵的温馨亲情。
  每当建军节来临之际,周恩来纪念馆总会带上慰问金、慰问品,由领导亲自带队赶赴军营、警营,看望驻淮部队的官兵。也许纪念馆送去的只是微薄的礼品和礼金,但呈上的却是对子弟兵的浓浓深情。节假日,周恩来纪念馆还经常给军营送去相关的书籍和杂志,以丰富子弟兵的精神生活。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恩来纪念馆组织编写了《周恩来践荣立德故事选》。该书发行后,纪念馆首先想到的是亲人子弟兵。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里将书送进了军营、警营,这册书为战士们理解“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诠释周恩来精神提供了生动的教材,受到了部队官兵的欢迎。2006年建军节前夕,周恩来纪念馆精心为部队官兵准备了《共和国将军书画展》,让子弟兵了解共和国将帅金戈铁马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积淀,为战士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一道丰盛的大餐。
  为给子弟兵的学习提供方便,确保战士们正常的训练和生活,周恩来纪念馆选派优秀讲解员和研究人员组成宣讲小分队,走出馆区,走进军营、警营,将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编成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对子弟兵进行宣讲。2007年7月20日,接待科的七名讲解员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酷暑高温,赶到了远离市区的某部高炮旅给300多名官兵进行宣讲 。遥远的路途,炙热的酷暑,对于柔弱的讲解员来说实在有点辛苦,可是她们却说:为了子弟兵的方便,吃点苦,值!讲解员们精彩的宣讲和不辞辛苦的作风深深打动了部队官兵,战士们发自肺腑地表示:学习周恩来精神,将自己的青春献给淮安,为总理的故乡建功立业。
        军爱民  情深似海
  周恩来纪念馆十五年来对子弟兵的挚爱真情、深情厚谊,换来了子弟兵对纪念馆事业和各项工作热忱的支持与无私的帮助。只要纪念馆工作需要,驻淮部队都会不遗余力地提供援助,不计任何报酬,无私奉献。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同庆八一 共忆伟人——淮安军民在周恩来纪念馆排列军徽齐唱军歌
·下一篇:《风采永存——杜修贤摄影作品展》在铁岭开展(图)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2015年周恩来纪念馆讲解员招聘简章
·周恩来纪念馆被授予“省首批双拥示范基地”
·周恩来纪念馆发出5A动员令 打响5A攻坚战
·麦克·贝茨勋爵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澳门名家书画作品展》在周恩来纪念馆开展(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配置专用救生圈(图)
·周恩来纪念馆获赠大型油画《周恩来》(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LED大屏投入使用(图)
·周恩来纪念馆举办“培育健康社会心态”讲座(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