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最新播报
 
 
走向有生命的建筑景观—浅析周恩来纪念馆建筑含义
2007-06-14 09:19:28
作者:周恩来纪念馆 黄强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座落在江苏淮安桃花垠的周恩来纪念馆,是一座纪念我们伟大的开国总理周恩来的综合性纪念场所,是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计的,1992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其主体建筑由主馆,附馆,剑碑,五龙亭等组成,整个建筑气势恢宏,色调庄严,而且设计者用抽象的立意,直观的表现,把故乡对总理的爱,把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情,丰富的蕴含在建筑之中,并更多的是通过其建筑立意把总理的精神呈现给人们,把他的对人民的情,对党的忠诚托现给瞻仰他的世代后人。
  主馆是纪念馆的标志性建筑,是纪念馆文物陈列的主要场所。主馆方向为面南背北,从主馆正面广场仰看正门,整个正门象一个汉字“周”,这一点可以说是主馆建筑的点睛之笔。从广场拾级而上至正门平面踏步,共51级,这不是一个平常的数字,它隐含着周恩来总理在他51岁时,就任新中国第一任政务院总理。每一级台阶里都承载着总理走个的足迹,每驻足一级台阶,每跨上一步台阶,都让瞻仰者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总理为新中国的诞生所付的艰辛,为中华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公仆精神。
  远看主馆,她象我国江淮平原上常见的牛车棚,寓意总理时一心为民,心系国民的孺之牛,是老百姓的好公仆。设计者通过直观的表现方式,把总理的公仆情操烙印在人们心中。
  不管从哪个方向看主馆,整个主馆呈外四方内八角型,其意蕴含着“总理精神传播祖国四面八方”;四坡型屋顶由四根22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支撑,与四坡型基座遥呼相应。四根石柱寓意“周总理四次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展现出总理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总理“为中华之崛起”的迫切心情和坚定信心。
  主馆正北方的是与之相衬托的附馆,她呈“人“字型,与主馆成拱卫之势,立意于”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从主馆三楼的观景平台看附馆,附馆与前方的“门”字型牌楼,组成一个“八一”图案,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它把我们的思绪又带到几十年前的那个八月一日的凌晨,我们的总理,身作戎装,颈系红巾,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和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为共和国的缔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在主馆的前方东西两角,有一对烛台,它是我们东方人祭奠先人传统做法,同时也寓意总理点燃自已,照亮别人;燃烧自已,造福人民的牺牲精神。这也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真实写照。
  主馆正南方,与主馆隔河相望的剑碑,剑尖直指长空,外形内空,有形无实,呈现出总理浩气长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廉自律的共产主义情操,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总理不畏邪恶,高风亮节的大无畏精神。
  除主馆,附馆主建筑外,和有许多相辅建筑,如五龙亭:五龙相依,曲折蜿蜒,有如青龙守护圣灵;怀恩亭:家乡人民追思总理,怀念总理,登高远眺。等等――通过这些附属建筑,更多更全的丰富了总理纪念馆的内涵,使整个纪念馆有血有肉,血肉相融。
  通观整个周恩来纪念馆的建筑色调,全部以色彩较冷的青白花岗岩为主材料,整个建筑物青白相间,设计者以此来歌颂我们的总理清白一生,心系人民,真正做到“留取清白在人间”。
  总之,周恩来纪念馆不仅从文物内容上多方位展现总理,怀念总理,还通过建筑立意,凸现总理精神,使内容和形象有机结合,让每一个瞻仰者,都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总理,追忆总理。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端午节赛龙舟(图)
·下一篇:《风采永存——杜修贤摄影作品展》在铁岭开展(图)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2015年周恩来纪念馆讲解员招聘简章
·周恩来纪念馆被授予“省首批双拥示范基地”
·周恩来纪念馆发出5A动员令 打响5A攻坚战
·麦克·贝茨勋爵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澳门名家书画作品展》在周恩来纪念馆开展(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配置专用救生圈(图)
·周恩来纪念馆获赠大型油画《周恩来》(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LED大屏投入使用(图)
·周恩来纪念馆举办“培育健康社会心态”讲座(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