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最新播报
 
 
以传承恩来精神为宗旨 以打造经典品牌为目标—中国红色旅游网记者专访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局长张谨
2007-03-09 13:50:42
作者: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张秋兵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周恩来纪念馆与淮阴工学院300多名师生在纪念馆周总理铜像前共同举办“学习总理精神,争做四有新人”演讲报告会。 孙联明、朱勇摄影

06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周恩来纪念地。孙联明、朱勇摄影

 

  国庆前夕,中国红色旅游门户网站--中国红色旅游网副总编孙东锋在周恩来纪念地专访了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局长张谨。

  问:周恩来纪念地作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如何发展红色旅游的?

  答:周恩来纪念地发展红色旅游,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传承恩来精神为宗旨,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以打造经典品牌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红色旅游首先是红色,然后才是旅游。红色是周恩来纪念地景区的特色和特点。也是周恩来纪念地的历史优势和资源优势。地球上不会有第二个周恩来的家,全国也只有一个周恩来的家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两块招牌是对周恩来纪念地“红色”的最佳注解。是荣誉,更是责任。这个责任就是以传承恩来精神为宗旨,以社会效益为中心。

  然后才是旅游。红色资源优势要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周恩来纪念地有:周恩来诞生的房屋,周恩来生活了12年的庭院,有周恩来亲手栽培的腊梅,国家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周恩来纪念馆,全国最大的周恩来铜像,按原貌仿制的中南海西花厅。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周恩来纪念地的源头和龙头,这两个称号是对周恩来红色旅游“旅游”的定位。这个定位就是要以打造经典品牌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红色资源的保护与激活,离不了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也离不开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以红色为根,以旅游为本,以红色为精神,以旅游为事业,实现红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让红色更红,让旅游更旺,让红色旅游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问:周恩来纪念地发展红色旅游面临的机遇?

  答:1、体制调整的机遇。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读书处、周恩来故居以前分别属于省市区三级政府管理,虽然在同一个地区,但是各自为政。现在三家合为一,为实现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2、国家政策的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国办《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为纪念地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3、总理诞辰的机遇。今天距离08年3月5日还有536天。2008年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目前淮安市委市政府正积极准备。总理110周年诞辰为纪念地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

  周恩来纪念地要抓住这三大机遇,立足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壤,发挥体制调整的优势,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时代机遇,和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的历史契机,周恩来纪念馆、故居、童年读书旧址等三个景点管理互动、产品互创、客源互流、信息互通、市场共建、利益共赢,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为内涵、以人才为根本,做大做强“周字号红色之旅”。

  问:为迎接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周恩来纪念地要实施哪些项目?

  答:在纪念馆附馆北侧建造周恩来生平事迹陈列馆,并运用高科技手段陈列布展;将现有主馆底层改造成影视厅,主要放映有关周恩来的电影、录像、专题片等影像资料,为观众提供动静结合、具有感观效果的教育场所;在纪念馆仿西花厅西侧,建设周恩来纪念碑林,搜集整理歌颂和纪念周恩来的诗、文、书法以及周恩来本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诗词歌赋、题词题字,镌刻纪念,形成碑林;调整纪念馆主入口,在纪念馆东南地带,新建旅游服务中心,整治纪念馆两侧环境,将其建设成为与纪念馆景区相协调的生态绿地。

  综合整治周恩来故居周边环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附马巷的历史风貌;改造故居门前小广场和文渠,对故居本体进行全面维护。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跨出市门 走向市场 强力推介周恩来纪念地景区
·下一篇:《风采永存——杜修贤摄影作品展》在铁岭开展(图)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2015年周恩来纪念馆讲解员招聘简章
·周恩来纪念馆被授予“省首批双拥示范基地”
·周恩来纪念馆发出5A动员令 打响5A攻坚战
·麦克·贝茨勋爵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澳门名家书画作品展》在周恩来纪念馆开展(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配置专用救生圈(图)
·周恩来纪念馆获赠大型油画《周恩来》(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LED大屏投入使用(图)
·周恩来纪念馆举办“培育健康社会心态”讲座(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