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淮安市档案局和淮安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会合编的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评研究分会和市社科联立项课题《周恩来与与故乡淮安史料研究》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全国发行。这本书的编写者在写作上与国际史学研究接规,分为原汁原味的《史料辑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概述》上下两个篇章,在尊重历史方面坚持科学态度,注重史料挖掘,广征博引,悉心考辨,对一家之言不武断排斥,对存疑之处不枉下结论,通过反复地推敲、不断地甄别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敬畏历史方面,编写组以诚惶诚恐之心面对历史、触摸历史,严谨缜密,慎言慎书,慎待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急功近利,多做基础性工作,为后人的研究留下更大的空间。
俗话说“开卷有益”。翻阅《周恩来与故乡淮安史料研究》,读者就会感到课题组的同志是坚持了周恩来同志关于研究领袖人物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遵循了邓颖超同志关于写周恩来 “既不要颂得过高,也不要贬,应当实事求是”的指示精神,既把已有的周恩来与故乡淮安的档案文献史料集中起来,进行梳理、核实与佐证的研究,又很重视征集新的可信史料,其工作做得是认真、仔细、严密、科学的。他们在掌握周恩来与故乡淮安史料的基础上采用了抓纲带目的创新方法,做到了纲举目张,纲目清晰。对于众多亲历、亲见、亲闻者所积累的史料,他们尤为专注周恩来本人关于家世与身世的谈话记录、日记、书信和文章。因为周恩来生前是父系周家、母系万家的双方族人中年龄最长、留有文字最多的亲知者。比周恩来小6岁的亲弟弟周恩寿,在1982年9月接受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同志采访,谈了周恩来生母万氏、嗣母陈氏的情况后说:“我所以了解这些情况,一方面是从(周)总理写的一篇《念娘文》中了解的。这篇文章是1920年(周)总理在天津检察厅被拘留期间作的。他被释放后就拿来给我看,并对我说:弟弟呀,娘的事情你一点儿也不知道,这篇文章你好好看一看。”课题组的同志充分考虑这一历史的真实情况,首先就对周恩来所讲所写的史料进行重点研究,再以档案文献史料和亲历、亲见、亲闻者提供的可信史料,对个别存疑的问题进行比对分析、梳理补正。同时对非亲历、亲见、亲闻者的文字陈述和口述史料进行筛选考证,选其可信的史料内容作为周恩来自述和档案文献史料的丰富和补充。例如周恩来祖辈迁居淮城的时间,课题组的同志多方查证,从周攀龙这一支的一位后代手中新征集到一份周家清代道光十九年(即公元1839年)买房《契约》电传复印件,经核对档案馆所藏清道光年间淮安府山阳县、清河县官制买卖房屋契约的板式、字体、官印完全一样,由此可见周恩来祖辈移居淮城的时间应该是在周恩来在驸马巷周家老宅出生前59年的道光十九年(即公元1839年),而不是其他时间。总体说来,《周恩来与故乡淮安史料研究》对于更加准确地学习宣传周恩来思想,更加深入地研究周恩来生平、家事,尤其是对于周恩来童年在故乡12年的生活、学习与成长史和他早年投身革命与担任新中国的开国总理期间,对于全国的专家学者研究周恩来生平和他对故乡淮安的关怀、对家事的处理、与亲属的亲情往来等史实,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