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红色记忆”追寻团来到了北京北海附近的郭沫若纪念馆,追寻周恩来介绍郭沫若入党的前前后后。受访的对象是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沫若的女儿郭平英。
脸上挂满微笑、衣着朴素的郭平英与父亲郭沫若很有几分相像。坐在会议室里,郭平英操着浓郁的京腔,回忆起父亲郭沫若和周恩来总理的点点滴滴……
从广州到上海
郭平英告诉我们,郭沫若在世的时候,并没有提到过第一次与周恩来见面时的具体情形,但可以确定的是,两人的相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1926年的3月,郭沫若赴广州任广东大学(即后来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实行文科改革。“当时的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是按照孙中山的治国理念创办的两所大学,一文一武,同在一个城市,两所知名学校之间肯定会经常来往的。”郭平英说,在随后的两个多月中,郭沫若先后与周恩来、毛泽东等多次见面。
6月,郭沫若与阳翰笙、李一氓约定参加北伐,经周恩来具体安排,由孙炳文推荐,郭沫若任北伐军政治部宣传科长。
1927年3月23日,郭沫若在目睹“安庆惨案”之后,火速离开安庆,一路辗转到了上海。到达时已是4月14日,这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第三天。尽管是晴天,阳光却显得白惨惨的,街头白色恐怖的气氛尚未消尽。化装后的郭沫若混杂在栖栖惶惶的人群中闪进内山书店,通过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与李一氓、周恩来取得联系。当晚听周恩来介绍了上海的情况,郭沫若觉得在这里已经没有可以公开工作的余地,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于次日又离沪赴武汉。
投入党的怀抱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枪声在召唤郭沫若,身为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的郭沫若,当时正在九江,他于8月3日获悉南昌起义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和李一氓、阳翰笙等一道赶往南昌。
当晚,他们乘坐铁路工人的手摇车急匆匆地上了路。黑夜如漆,不见星月,郭沫若的内心却非常亢奋。在路上,郭沫若遭遇从南昌败下来的敌军散兵的打劫。“乱兵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抢光了,就连眼镜都丢了。”郭平英告诉我们。
郭沫若一行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周恩来、贺龙等人。郭平英说,他们彼此相见,分外亲热, )“总理和贺龙都把各自的军装给他们让出一套。”这时,郭沫若才了解到“八一”起义的详情,知道自己被列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同时还被委任为宣传委员会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
南昌起义南下途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郭平英告诉我们,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郭老入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众说纷纭,“后来在郭老的悼词中间写的是,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入党,没有很准确的地址”。但不管怎么说,郭沫若完成了从文化人到革命者的角色蜕变,也从此走上了一条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
组建“名流内阁”第三厅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蒋介石迫于形势,决定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周恩来和第三党的黄琪翔任副部长,负责宣传工作的第三厅拟由郭沫若任厅长。
“郭老这个人是不愿意当官的,”郭平英说,所以他开始不愿意担任三厅厅长一职。周恩来以老战友的情谊,希望郭沫若在这方面多听听朋友们的意见,最后推心置腹地把话都说到了底:“如果你不来做三厅的厅长,那我做这个副主任是没有意义的。”最终郭沫若走马上任。
在郭沫若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文化名人纷纷投身各种形式的抗战动员,最盛时有两千多人,聚集的名流不下百人,第三厅“名流内阁”的雅号由此而来。“很多聚会总理都到现场,在城里的活动,一个是中苏文协,一个是三厅的办公地点天官府,还有一个就是赖家桥全家院子。”郭平英说。
1938年4月底,郭沫若携夫人于立群搬到了珞珈山原武汉大学的一幢教授宿舍居住。令他满心欢喜的是,不久周恩来偕同邓颖超也来到这里的另一幢教授宿舍居住。两幢房屋几乎就是楼挨着楼,两家人亲如一家。更加巧合的是,当年的5月,于立群入党的时候,介绍人之一就是邓颖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