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午后,北京的天气虽未到挥汗如雨的程度,但骄阳炙烤着整座城市,已经让人坐立不安。北京双井地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另一番情形却让人好生羡慕——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面对一群来访者,以“老乡”的姿态娓娓讲述父辈的故事,平静、温和、深邃……
这位老人就是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之子范苏苏,他讲述的则是周恩来总理介绍范长江入党的前前后后。平和的叙述与燥热的天气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心驰神往,已然沉醉于悠悠往事。
从西安到延安
“我父亲与总理最早的‘交往’是在南昌起义时期,但他并没有见到总理,总理也不知道有他这个人。”范苏苏说,参加南昌起义时,范长江只是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20军下的一名副班长,虽未与周恩来谋面,但毕竟共同参加了一次重要的革命斗争。
直到10年以后,时为《大公报》著名记者的范长江,才在西安第一次见到周恩来。与之前于学忠帮助范长江到西安的说法不同,范苏苏讲述了另一个版本。“西安事变发生后,我父亲就决定亲赴西安采访,最后一个哨卡在六盘山,我父亲正好碰到北大读书时认识的老朋友、张学良的副官陈大章。”
范苏苏告诉我们,当时陈已在东北军任骑兵团长,他派了一位连长和一辆车把范长江送出哨卡,直奔西安。
到西安城时,西安事变闹得满城风雨,全城戒备森严。2月3日,范长江用貂皮大衣换了菜农的破棉袄,化装成菜农进城。第二天,他就在杨虎城公馆见到了周恩来。“长江啊,你的名字红军的人都很熟悉,在长征途中看到你写了不少文章,我们很惊异你对红军的判断。”周恩来的一席话让范长江大为吃惊。“与其他媒体相比,我父亲对红军的描写非常直接,即使用到‘剿匪’的字眼,也要加上引号。”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尤其是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字里行间倾注了对红军的同情,甚至不无敬意,最后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风行全国。范苏苏说,周恩来是范长江见到的第一位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而且这位共产党员在见面之前已经对范长江的身份、立场有了清晰的了解。
2月5日,周恩来与范长江在杨公馆再次会面。“周恩来极其耐心地把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共产党的主张完完整整介绍了一遍。”范苏苏回忆道,等分手时,范长江就提出了到延安采访的要求。第二天,周恩来在请示中央后,就安排罗瑞卿、博古陪同范长江奔赴延安。
精神洗礼之后
2月9日,毛泽东、林彪、徐特立、廖承志等中共领导人齐聚抗大,为国统区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访问的记者、27岁的范长江举行欢迎会。“晚宴后,毛主席就请我父亲到窑洞里谈话,对我父亲讨教的共产党的政策等话题,毛主席一一作答,非常耐心。”范苏苏说,这次长达十小时的通宵畅谈对范长江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第二天范长江直接就要求留在延安,不再回《大公报》。但毛主席认为,范长江在《大公报》的宣传阵地很重要,在国统区宣传共产党政策可以发挥很大作用。这样,范长江才最终离开延安。
此次延安之行,对范长江来说不啻于一次精神洗礼,从此他从同情革命渐渐转向参与革命,虽然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简称“青记”)的成立。
1937年11月18日,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范长江等15名进步记者在上海南京饭店成立了“青记”。这就是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中国记者节。“‘七七事变’后,周恩来到了上海,要求团结青年记者力量共同抗战,胡愈之很积极,并建议让我父亲‘当头’,得到了共产党员的同意。”范苏苏说,此后,不管在上海,还是在武汉、重庆乃至抗日前线,范长江积极参加抗日和革命活动,并在革命中逐渐投进党的怀抱。
就在“青记”成立的前一天,国民政府从南京前往武汉,三天后又宣布重庆为战时首都。1938年,范长江也来到了重庆,在这里,范长江完成了入党的夙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