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学术研究
 
 
周恩来对长征途中党的民族政策的贡献
2007-04-13 10:37:32
作者:吕宁 吕占广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在历时两年多的长征中,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停留时间之长、与少数民族接触范围之广在红军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党把争取少数民族的问题作为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根据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宣传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周恩来对长征途中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坚持了民族平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发布了一系列的指示和决议,赢得了少数民族的信任和拥护。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刚进入瑶、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总政治部即向全军发布了《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十三条,提出:"实行民族平等,在经济上、政治上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苗族与汉族的工农起来共同扫平国民党军阀统治!""反对苗汉民族的对立,只有苗族与汉族的工农一体,同心打倒共同的敌人,苗族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共产党是主张民族平等,民族自决,解放弱小民族的!"中央红军进入贵州之后,大力宣传"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反对国民党压迫与屠杀苗、瑶等弱小民族"等政策。1935年1月16日,在周恩来等人的批示下,总政治部发出《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及对瑶、苗民的口号》,提出红军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汉族的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苗民一律平等,给瑶、苗民彻底的民族自决权。1月19日,总政治部又发出《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指出红军要"严格反对轻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 1934年11月,红军进入广西境内的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当地反动军团的头目派遣特务和地痞流氓混进红军驻地放火,烧毁民房与粮食,然后嫁祸红军,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责成部队严惩纵火犯,揭穿敌特阴谋,并给群众发放救济款。这就使得敌人妄图挑拨红军和少数民族关系的阴谋破产,同时密切了红军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央红军进入四川省大凉山越西县时,帮助彝族废除了反动当局残害彝民的"坐质换班"制度。被解救的彝族同胞欢喜若狂,高呼"红军瓦瓦苦(红军万岁)!"并纷纷给红军带路,帮助红军消灭国民党逃窜部队,一部分彝民还加入了红军。
     
二、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在长征途中,周恩来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为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他不仅要求红军每到一地都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还于百忙之中亲自做少数民族的工作。周恩来经常给红军指战员说:"回民同胞的风俗习惯与我们汉族不一样,我们是工农红军,一定要尊重回民同胞的风俗习惯,注意影响。"为使民族工作做的更加规范细致化,在周恩来等总政领导的指示下,根据对少数民族状况的调查,红军发布了切合于某个少数民族的具体的宣传品、布告、传单、标语等等。如1935年9月底,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境内的回族地区,总政治部发出了《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遵守回民风俗习惯,不准乱用回民的器具。红军的模范纪律,是有重要和决定的意义,红军必须严格遵守颁布的对回民之三大禁条。三大禁条: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吃大荤;禁止毁坏回文经典。各级政治部必须经常检查与督促执行,如有违犯应给以纪律制裁。"红军严格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深深感动了各族人民,使他们对红军的态度由原来的疑忌变为信任和支持。如西康省甘孜县白利寺活佛格达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感召下,不仅亲自出面召回藏匿深山的群众,动员他们把粮食拿出来支援红军,还向附近的更龙、亚拉等喇嘛寺的活佛宣传红军的宗旨,要求他们尽力支援红军。白利喇嘛寺为红军筹集了青稞134石,豌豆22石,支援军马15匹,牦牛19头,并救护了大批红军伤病员。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张学良与周恩来关系探幽
·下一篇:伯父周恩来“人民外交”的又一杰作——出席一场传统泰国贵族婚礼之感悟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2015年周恩来纪念馆讲解员招聘简章
·周恩来纪念馆被授予“省首批双拥示范基地”
·周恩来纪念馆发出5A动员令 打响5A攻坚战
·麦克·贝茨勋爵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澳门名家书画作品展》在周恩来纪念馆开展(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配置专用救生圈(图)
·周恩来纪念馆获赠大型油画《周恩来》(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LED大屏投入使用(图)
·周恩来纪念馆举办“培育健康社会心态”讲座(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