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11月26日,包森率领13团一部发动了冀东第一次攻坚战——东双城子攻坚战,全歼敌人一个营。之后,他又在刘备寨、梁子河等地重创来敌,其中歼敌最多的是果河沿大捷。
1942年1月12日晚,包森得知驻玉田的治安军第二天将进燕山口扫荡,便率部连夜急行军,于13日凌晨1时布阵于遵化县西南果河北岸蔡老庄、蔡二庄一线。包森以三个连兵力正面牵制,以四个连兵力分两路连夜渡河迂回至敌后的燕各庄,形成包围之势。
拂晓,战斗打响。八路军正面攻击,当即歼敌两百余人。另有三百余人,在日本教官的率领下,逃入山上的憋姑寺内,据险待援。
13团3营1连久攻憋姑寺不下,包森来到阵地,无意间问3营营长耿玉辉:“老耿,你多大年纪了?”“40啦!”耿玉辉说,包森长叹一声,“确实老了,不行了!”耿玉辉受不得激将,他气得甩掉棉坎肩,把眼一瞪,拔出手枪,率领全营官兵发起冲锋,寺内日军只好摇白旗投降。
果河沿大捷,八路军伤亡仅三十余人,俘虏日军八百余人。
令人惋惜的是,智勇双全的包森没有看到最后的胜利。1942年2月17日,包森在遵化野瓠山与日军遭遇,日寇突放冷枪,包森胸部中弹牺牲,时年31岁。
“千里击强虏,剑吼长城东。壮岁国难死,悲歌燕赵风。”这,正是包森传奇壮丽一生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