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不同了。走进雨花台纪念馆,烈士的介绍再也不会避讳他的“地主出身”;除了革命事迹,也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骨肉分离;革命者不再“高大全”,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可亲可感。“现在的年轻人,崇尚真实,相信自己的判断,拒绝虚伪和说教,再用以前那种绝对化的教育方式,我们就失去现在的孩子了。”冯健感叹道。
现在的雨花台烈士陵园是抒情的、柔软的、温暖的。外地游客愿意来,上海的市西中学、光明中学每年十辆大巴,学生们在这里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本地人也愿意来,中学生在纪念碑下完成成人大礼,大学生从这里获取线索利用假期寻访烈士家属,七八十家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长期开展活动,周边的爷爷奶奶们带着孙子在这里放风筝逮蚂蚱,有意无意地说着那些雕塑和花环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雨花台一年的游客在200万人次,现在是600万以上。免费开放后,每逢双休,赶得上过去黄金周的游客。”
“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人们又开始思考生存的价值,信念、理想、精神,这些曾经在物质追求中一度被忽略的东西会被更强烈地唤醒。红歌热唱、红剧热播、红色旅游成热潮,都反映了人们的这种需要。润物无声,当人们以放松的身心阅读历史的沉重,在情感的冲击中接受灵魂的洗礼,一切不过是水到渠成。”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桑学成教授分析说。
讲述过去 更期盼未来
提起红色遗址,人们想到的总是“落后”“偏僻”、“老区”,可事实往往令旅游者大吃一惊。“我们一到延安,就被刚修建的延安火车站震住了,很气派,也很有历史感。真是不了解,老区已经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到处是规划有序、整洁美观的新民居;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喝的是干净水,用的是卫生厕,生活水平相当不错。”马晓磊不住地赞叹着。
80年代的井冈山孤零零的一家“井冈山宾馆”,周围只有郭公鸟的叫声,井冈山人只能靠种稻子和番薯等农作物维持生计;现在,一到八月,如织的游人呼朋引伴,激情的实景演出炮声隆隆,古村落里一桌桌特色菜十里飘香,山上大大小小宾馆上百家,井冈山摇身变成了一座车水马龙的不夜城。
改革开放前的韶山冲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民谣说“十户人家九户穷”。现在,韶山村是湖南省第一批小康村之一,韶山村的456户村民大多从事着与旅游相关的产业,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80元,高于湖南省和湘潭市平均水平,很多村民开起了私家车。
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都缘于红色旅游的兴起。至2009年上半年,前来韶山参观的游客总计超过6千万人次,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已经突破三百万人次。据预测,2009年一年,旅游就可为当地进账逾5亿元人民币。井冈山自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游客量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即使是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今年,游客仍大幅增长,前六月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预计今年全年游客量将达到430万。延安今年1—7月份,全市接待游客55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32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旅游业占到全市GDP的6%,已成为延安名符其实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据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罗迪辉透露,今年全国八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上半年共接待游客2739.2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1.0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