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创建了我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巍巍井冈山是一面旗帜。行进在五百里井冈山,脚下的每寸土地,见证着不朽的历史,讲诉着光荣的红色岁月。
井冈山麓农家旺
6月28日一早,我们沿着吉井高速公路西进,并行的是奔驰在井冈山铁路的“红色专列”。厦坪镇菖蒲古村距高速公路出口仅有百米,是上井冈山的必经之地。村口古樟树枝繁叶茂,树下办有一家农家餐馆。
农家餐馆的主人叫吴建中,今年56岁,一个普通的党员。2006年3月钢雕“井冈红旗”落成时,老吴在村口开办了全村第一个农家乐餐馆。“2005年井冈山市政府从山上茨坪搬到我们厦坪镇,现在高速公路也通到了家门口,好政策一个接一个。”吴建中说,去年一年他家收入超过了14万元。
更让老吴惊喜的是,1月25日除夕,胡锦涛总书记到井冈山看望老区群众时,来到他家做客。胡锦涛同吴建中拉家常。他走进厨房,兴致勃勃地拿起锅铲,同主人一道炒栗子。还来到院子里,同主人一道推石磨,磨豆腐。“总书记能到我家来做客,我做梦都想不到。”回忆起农历除夕那天的情景,吴建中仍然激动不已。
在老吴的厨房里,那把总书记用过的锅铲依然保持着它朴实的模样,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它原本的作用。“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古老的石磨旁,吴建中哼着红军歌,和老伴忙着磨米粉。
听我们说是从台州来的,吴建中眼前一亮:“台州我有个老伙计。”老吴回忆,20年前,因为家里孩子多劳力少,作为家里长子的他,初中毕业就到镇里学竹木工手艺。此后,老吴认识了一名从台州来的能人,一起在镇里做了几年竹木加工生意。台州人的“能吃苦、善开市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几年,老吴的女婿出门闯天下,被老吴指派到了台州。如今,该女婿成了他办农家乐的得力助手。
只有65户人家的菖蒲古村,现在已开起了9家农家乐,4户人家办起了农机耕作合作社。
八角楼里油灯明
巍巍井冈漫山翠竹。竹篓子和竹筒油灯在当地是最常见的。在茅坪毛泽东居住过的八角楼上,这两件物品默默地向来人展示着它们质朴而不同寻常的历史。
当年部队进驻井冈山,当地群众就把毛委员安排在这里居住。从此,八角楼就成了毛泽东办公、生活的地方。
讲解员介绍,毛委员刚上山时,急于要了解外面的形势变化,可是山上却找不到书报,是贺子珍和她的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的枪口和炮火下抢回了一竹篓、一竹篓的书籍报刊。竹篓因此成了“流动的书柜”。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夜明……”八角楼上的那盏油灯曾被彩绘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上,照亮无数少年的心灵。灯芯如豆,巨笔如椽。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位于茨坪的井冈山干部学院,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培训基地。该院对椒江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探索与实践十分关注,曾派员到椒江区调研、学习,还将“椒江经验”列为学院教学的重要案例。
2008年4月,椒江区委书记王建平走进井冈山干部学院,为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51名参加第一期培训班的县委书记作“椒江区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探索与实践”的案例教学。
黄洋界上炮声隆
井冈山烈士陵园最高处建有纪念碑,火炬形的雕塑象征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依山而建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其最高位置有一座气势宏大的巨型雕塑《胜利的起点》,立体雕塑再现了朱毛会师的历史场景。这些无言的印记好像时光隧道,把我们带回到那个艰苦的战斗岁月。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气势雄伟的黄洋界是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趁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在湘南作战之机,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扼守黄洋界的红军只有两个连,每支枪只有三五发子弹。守山军民在工事前沿堆积圆木滚石,埋布竹钉,深挖壕沟。
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两发炮弹因受潮而没有打响,第三发炮弹在敌军指挥部炸响,上山之敌慌忙撤退。“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此声名远扬。哨口营房、战壕、炮台等革命旧址现成了后来者参观的不二之地。
井冈山博物馆里,毛泽东、朱德同志挑粮上井冈的复原场景前,我们不由地驻足观看。一根不平常的扁担,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朱德的扁担》曾是小学语文课本里常念常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