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红楼工作期间,正值北大思想和学术都非常活跃的岁月,他利用工作之便,广泛涉猎各种社会思潮,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听过邵飘萍等人的新闻讲座,是《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忠实读者。毛泽东在探索中,最终放弃了原来所赞同的无政府主义主张,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新潮社社址位于红楼一层东端北侧,面积与一般会议室相仿。1918年底,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胡适为顾问,蔡元培亲自为《新潮》题写刊名,李大钊则提供了这个活动场所。《新潮》以反对封建的旧文化为主要任务,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刊物。
新潮社址的陈列定格于“五四”前夜。四周依墙列着用竹竿挑起的3000多件白底黑字布面标语以及中华民国的五色旗,长条桌上摆着铁皮喇叭、水壶、笔墨纸砚,一张写有“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字样的标语晾于桌上,似乎墨迹未干,一方砚台下面压着罗家伦刚刚起草的《北京全体学界通告》,通告疾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呐喊声犹在耳边。驻足新潮社社址前,仿佛身临五四运动的前夜,或者是五四运动的当天,傅斯年、罗家伦等已带着游行队伍走上街头,学生们还会回来……
陈翔说,这个场景乃至一些具体细节,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依据罗家伦等人的回忆复原而成。这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一种陈列思路,即把展室凝固在某个历史瞬间,营造出一种活生生的历史氛围。观众进入红楼,就等于走进了历史,在不大的空间中,能领略五四运动的真情实景,能听到学生们的呐喊声,进而能切身感受到至今光芒不灭的五四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