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奇碑。
核心提示 石鼓渡座落在“长江第一湾”,这是一个“历史名渡”。传说有诸葛亮军在此“五月渡泸”,平定南中;有南诏在此大破吐蕃,收复铁桥;有忽必烈革囊渡江,偷袭南宋;有木土司在此大胜吐蕃,刻诗立碑;有贺龙北上抗日,在此渡江长征。这里发生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一次历史大转折,这里产生的每一个民族传奇都是一次民族大融合。但立江岸高崖,远眺大江东转,不由得你不感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逆行“忽必烈之路”
红军曾发表讲演的石鼓古戏台。
公元1253年,即南宋宝佑元年,忽必烈亲率十万大军,从宁夏出甘肃,越六盘山入四川松潘,兵分三路,进军云南,乘革囊跨金沙江,直逼洱海,横越苍山,消灭三百年割据一方的大理国,迂回包抄南宋后方,最后灭宋,统一中国。孙髯翁所撰大观楼长联中有“元跨革囊”之句,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忽必烈的西路军兀良合台一路,就在石鼓一带乘革囊渡江南下。纳西族首领木高的三世祖阿宗阿良在今石鼓冲江河口率兵迎接兀良合台,后协助元军攻克大理,又回军攻破铁桥城(今塔城)和花马国(今巨甸)一带,被任为“茶罕章管民宫”和“茶罕章宣慰司”等职。公元1276年,也就是元代的至元十三年,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成立,府第就没在石鼓,后来迁到大研古城。纳西语称丽江为“依古堆”,意思是“金沙江转弯的地方”。“依古堆”之名,就是从石鼓搬过去的。
就在忽必烈大军跨革囊渡过金沙江约七百年以后,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入川也大致沿忽必烈奇兵路线逆行北上,从云南行军川西、甘肃、宁夏、陕西,完成长征壮举,改写了中国历史。红二方面军更从鹤庆北上丽江,经石鼓渡江,翻越雅哈大雪山,进入中甸藏区,再入川西,逆行的就是“忽必烈之路”,尽得当年忽必烈用兵之妙,让人叹为观止。
贺龙敲石鼓
红军渡江纪念碑。
红军渡金沙江,当然不是简单地重复“忽必烈之路”。
贺龙率红二、四方面军攻下鹤庆之后,红军兵分两路:二军团走右翼,从鹤庆向丽江方向佯动,进行战略掩护,吸引敌人的注意力,造成红军北上梓里江桥渡金沙江的假象;六军团取捷径从鹤庆经丽江九河、白汉场赶往石鼓抢占沿江渡口,准备渡江。
蒋介石果然上当,撤了金沙渡的“口袋阵”,把主力部队调到梓里江桥一带布防,严防红军渡江。没想到红军西去石鼓,寻机渡江,从今迪庆北上康藏地区,敌军再一次被扔在后面。
石鼓镇中有一面巨型汉白玉鼓状圆石碑,直径1.7米,为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纪功碑,是目前丽江已发现的最早的石碑之一。传说当年红军长征到此,贺龙曾挥鞭敲击石鼓,指挥红军渡江,在当地留下一首《贺龙敲石鼓》歌:
贺龙敲石鼓,红旗漫天舞。
天兵飞渡金沙江,吓坏丽江天王府!
那天细观石鼓,只见鼓上分明有一道裂纹。旁边一位老者说,裂纹能自动开合,都与世事国运有关:天下动乱,则裂纹越撑越大;天下太平,则裂纹相合如线。1963年,郭沫若先生在此听说此事,面对石鼓,大有感触,题一联曰:
民心得失演古今兴亡史;
石鼓合开占天下治乱情。
郭老所见石鼓裂纹,自然如我所见,“相合如线”。
石鼓飞渡
长江第一湾。
1936年4月26日,纳西族青年桑乐天带着红军抄近路进入石鼓,红军立即在金沙江上搭建浮桥,准备过江。但金沙水流太急,材料不足,只得放弃。当时红军只找到一条船,过江任务急切,贺龙亲自给纳西族开明士绅王赞贤写信,请他帮助寻找渡船,王赞贤献出了隐蔽在东岸的一条船,还替红军找来了四名水手。当地群众又帮助红军找到了几条隐藏而没毁坏的小船,勉强凑了7条船,但仍然不够。石鼓纳西族木工和仲清等10多人主动赶来,帮助红军扎制了几十只木筏,渡江工具基本解决。
当天夜里,红军组织水性好的战士乘夜抢渡,控制了东岸渡口。在东岸布防的国民党江防总指挥汪学鼎慑于红二、六军团的声威,早已撤离江边,逃到山上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