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中的汉白玉花环,花环前面是象征生命的“长明火”。每隔12秒,悠远的钟声就会响起,然后花环里会出现一个遇难者的照片。花环的边上1万多张小照片时隐时现,像江水中不断浮现着落水的人。
序厅的两面墙体上雕刻着1万个遇难者的名录,序厅顶部则以残破的城墙为背景,上面刻着中、英、日三国文字的“遇难者300000”,地面上则是星星点点的灯和长明火……
在展览馆尾厅,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同时,侧面墙上会有一个遇难者遗像前的灯亮起后再熄灭——在南京大屠杀的六个星期中,平均每隔12秒就会有一个生命消失。 朱成山说,这个“12秒厅”就是要给参观者留下理性的思考和理念:我们要谴责战争,祈祷人类持久和平。
展馆陈列中还根据历史资料和幸存者哈梦鹤、夏淑琴和常志强的回忆,分别复原了三家家破人亡的场景,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
在基本陈列的末端,是一面巨大的档案资料墙,这是此次新馆的创新之处,把证人的档案以前台式、仓储式、裸露式陈列。这面墙高12米,长20.08米,分237格,每格分三排,共摆放着12802个档案盒。右边黑色档案盒中装着10000份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个性化档案资料;左边蓝色档案盒中装着2660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个性化档案资料;而左下角灰色的档案盒中,分别是103名日本加害者以及39名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人的外籍人士的个性化档案资料。
馆中的“万人坑”遗骨现场撼人心魄。祭场内设有长明火把台,用于祭祀。紧紧相连的冥思厅室内,贮满清水的水池铺贴黑色花岗岩石材,池内的烛灯与镜面黑色花岗岩交相辉映;照壁上的字是“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要记住历史 不要记住仇恨
12月11日,市民在扩建后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观看群雕《市民逃难》。[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纪念馆的雕塑设计出自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之手。在他的设计理念下,一座被劈开的山寓意着山河破碎,其豁口便自然成了纪念馆的门道,要进入纪念馆的人,都得经过这道“屠杀之门”“死亡之门”“逃难之门”。左侧三角形黑色大石高达12米,顶部是直指苍穹的手,似在发出呐喊;右侧则表现了平民生灵被屠戮的场面,6米高、画面上被绳索捆绑着的百姓群情激奋,10组逃难者的形象,21个人物,让人仿佛回到了那真实的时空。
吴为山说,这十组“逃难者”形象,都从大屠杀的记录中得来,都有活生生的原型,其中的常志强还活着。
常志强一家悲惨的一幕就这样被定格:母亲倒在地上,挣扎着用最后的力气去给哭叫的小儿子喂奶,终于不支死去。
已80岁高龄的常志强日前再度回忆了当年泣血的遭遇:幸存的人们发现他的母亲和弟弟已经冻僵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了。
主题雕塑《家破人亡》展现的是一对母子。抱着孩子萎谢的身子,受辱的母亲眼泪也已干涸……她无助、无力、悲伤地仰望着苍天,张嘴欲喊,却喊不出声,流不出泪……吴为山说:“被凌辱后的母亲是千千万万受害家庭的代表,是蒙难祖国母亲的象征。”
在纪念馆最西端,矗立着白色的和平雕塑。黑色的底座上,立着一位左手抱着小孩、右手托着和平鸽的母亲。设计者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孙家彬表示,母亲眼里表现出的是期盼;雕塑高30米,象征着大屠杀中遇难的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