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联大旧址时,得知当时学生们对这种椅扶手叫火腿,那是对战时物质生活极端困难的嘲讽,我还认为那是由于在那种情况下的独创呢,没想到源头在这。想想这种设计,还真叫绝,任何一个坐在这上面的人,采取这种坐姿听讲会分神么。坐下,你可以做一个旁听生,可是大师们在哪?也许在对面的阅览室吧。可是里面也只有排排空荡荡的桌椅。桌子不是平的,靠面前稍微倾斜,正好适合阅读。报架就放在对排在一起两排桌子的上面中间位置,放下手中的,可以随手去换新的,不必站起去寻找从而打扰别人。报夹也新鲜,两头旋成鼓鼓的圆锥状,中间的圆木棍,横着挖一细条槽,嵌一铁条,一头固定,一头里面置一弹簧,此端紧套一铁环,铁环朝另一端推去,铁条即弹起,可以把报纸夹进去。每一报夹都粘有毛泽东的手印吧。在此间玻璃柜里,我看到了张工资条,蔡元培600元,陈独秀300元,李大钊120元,毛泽东8元。
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北平,经杨昌济找到蔡元培,又经蔡批示李大钊,得以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理论书刊,接触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使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晰。当时他和一帮青年学子正在规划赴法勤工俭学。自己是不是要去呢?他征求胡适的意见,毛泽东后来这样写:“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邵西两位,他们都以我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我们后来说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里是不是就是萌芽呢?我们后来曾大批胡适实证主义,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一种借鉴呢?
走出红楼,抬头上望,上面的楼层上不去,我知道那里还有胡适、鲁迅、蒋梦麟、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的身影。我很羡慕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会在不经意间,撞见这些大师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