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后,我在网上找了关于常先生的书,由作家叶文玲写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从中更加了解了常先生为敦煌的付出之深。
常书鸿(1904—1994年),出身于浙江杭州,是满族人,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是美学家,美术史学家,美术教育家。主要成就是中国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书写尽了常先生的一生和敦煌的神秘。写出了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常先生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却依然义无反顾,为保护莫高窟默默地奉献着的高尚精神。也揭示了敦煌莫高窟的魅力,带你领略它的彩塑、壁画的丽色美景。
陶瓷不仅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至今仍然以鲜活的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意味装点着现代人的生活。一件形制美、趣味高的陶瓷作品,不仅凝聚着时代科技与工艺的成果,记录着历史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往往以方寸之地集绘画、诗文、书法、雕塑于一体,甚至还承载过社会教化的信息与功能,将古与今、中与外、整体与部分、科学与美学融为一体,产生了超乎器巧釉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正所谓“使形下之器启示形上之道”。(书名:中国陶瓷。作者:方李莉。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10月1号)
沿着长廊进入另一个展览区,在这里陈列着各种瓷器,以浙江的越窑为主。远古时代的世界各地,均烧制精美的陶器,然都没有孕育出瓷器。惟独在中国长江下游的浙江,在东汉中晚期成功地烧制出达到现代瓷标准的成熟瓷器。而原始瓷则是由陶到瓷发展过程中的具有根本性的中间环节,成熟瓷器就是从它那里脱胎而出的。
在众多瓷器中,不少是我欣赏的。清白瓷印花碗,南宋1127—1279年间,它做工十分精致,保存完好。他淡淡的乳晕让我炫目,我似乎能感受到他的细腻。碗内细细的裂痕表示了它的年代久远,历经沧桑,而这却更加显现出它古老的味道。镂空瓶,来自于遥远的时代—战国时代。它的形状毫无特色,做工不算精细,但做工的技巧却让我佩服,在瓶身镂出排列整齐的空心三角形,这是多么复杂的制作工艺和卓越的制造技术,他无疑是古越族勤劳和智慧的最好体现。刻花瓶,它是清代龙泉窑已奏起其延续几百年历史的尾声的作品,但此品并没有衰败的迹象,反而做工精细,灯光打在上面,让我感受到瓶表的细腻滑润,此瓶堪称杰作。古代有很多用动物的形象做成装饰品,如东晋的牛形灯,它的外观非常奇特,灯管做成蹲坐的牛形,上位搁置灯心的圆口,下面有吸油的小孔,灯管下的圆盘起了油盏的作用。此作品充分显示了东晋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书名:中国陶瓷。作者:方李莉。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10月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