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宝塔山,潺潺延河水。提到延安,亲切感和敬意油然而生。参观延安革命旧址是我多年的愿望,今年9月中旬,我率调研组来到陕西省进行工作调研,在当地同志的陪同下有幸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我的心目中延安似乎总是和黄土高坡、乡间土路、窑洞、小米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当我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展现在眼前的却是
一座繁华的现代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宽敞整洁的大道、草木葱茏的公园,以及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流。延安古城处处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
登临宝塔山,纵览圣地风貌;漫步杨家岭、枣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感受延安精神,领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重温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奋斗经历和辉煌历程,我不禁思绪飞扬、感慨良多。
生产学习两不误,物质精神双丰收从1935年到1948年,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儿战斗、生活和工作了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波澜壮阔的13年,在延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时期尽管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但干部和战士们的精神生活却相当充实。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39年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大生产动员大会,一场声势浩大的生产运动开展起来。
毛泽东指出:“自己动手,克服困难”。1941年,他又强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都身先士卒参加挖地、种菜、拾粪、纺纱等生产劳动。周恩来、任弼时还被评为纺纱能手,一时传为佳话。广大干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在工作中始终做到冲锋在前。领导干部的积极示范和参与,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1942年高干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奖状,对生产成绩优秀的王震、习仲勋等22人给予了表彰。通过大生产运动,不仅贯彻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而且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
除了生产,学习运动也在延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这是延安学习运动中被誉为模范学生的朱德在总结大会上发自肺腑的心声。在延安的窑洞中,酷爱读书的毛泽东不仅运筹帷幄、掌控战局,“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而且还奋笔疾书,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宏伟篇章。在延安纪念馆中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刻苦读书的一幅幅照片前驻足,我仿佛触摸到了60多年前那段真实的历史,内心深处不由得升腾起一种浓厚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三三制政权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对民主政权建设的一次伟大尝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三三制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1940年春季提出来的。毛泽东明确指出,边区政权建设的组成人员应该是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三分之一的积极的、进步的左派人士,三分之一的不左不右的中间人士。三三制民主政权作为统一战线的最好形式,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念。延安也因此在政治上成为“民主中国的模型”,成为数万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乐园。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员的邓小平同志,为三三制政权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4月,他直接领导了太行根据地的民主村选活动,产生了村政委员会和村长,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7月正式成立了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在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明确指出:“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他还将三三制政权称为“敌后抗战的最好政权形式……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新鲜事物,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三三制政权建设,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正如《解放日报》1941年11月23日社论所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这在世界政治史上也是完全最新一页,我们为这一项新的历史而感到荣耀和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