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断骨头还有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70年前当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此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冲破国民党设置的重重封锁,跋涉在黄土高坡,投奔他们心中理想的“圣地”--延安。
这是撼人心魄的长征精神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身上的延续。正是长征精神的薪火相传,孕育了延安精神,使中国革命有了从胜利走向胜利,永载史册的波澜壮阔的延安13年。
宝塔山灯光照耀“革命必胜”信念
年仅17岁的红军小战士郑金煜,在过草地时患重病无法前行了。临牺牲前,他对团政委杨成武说:“政委,我不行了。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但我看不到那一天了。希望革命胜利后,告诉我家人,我是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长征路上最困难的时候,红军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在延安,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像灯塔,照耀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像战鼓,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
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刚刚结束长征的共产党人在瓦窑堡举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只要跟共产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中国就会有前途”,成为当时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共识。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和革命志士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险,奔着延安宝塔山上的灯光而来,汇集到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对重庆和延安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进行考察和对比后,得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结论。
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拓继承说,无论是在长征中还是在延安时期,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源泉。革命前辈因为有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在长征路上,能够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创造人间奇迹;在延安时代,能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高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
长征的起步,并非高歌猛进而是被迫突围。但共产党人却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长征途中,遵义城里,一个20人参加的会议,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就在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开始。危急关头,拨正船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将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共产党人冲破教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勇气和行动。”红军老战士刘天佑说。
1943年,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后,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实事求是”4个大字,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从此,实事求是便确定为全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就成为延安精神的精髓。
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尽管有了立脚点,但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部,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在外部,一方面,日本为了把中国变成它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另一方面,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一度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军民正是由于始终高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旗,从而成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