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就是与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从历史维度理解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本文“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及内涵;“人民至上”撕思想的丰富内涵;“人民至上”思想的重大贡献;“人民至上”思想的现实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人民至上” 为人民服务 创新和发展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突出的执政理念,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创新和发展。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及内涵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她源于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作的一次著名的演讲,距今已80年了。当时,在为战士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主席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个演讲经整理后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和国民党统治区《新华日报》等报纸上,1953年收录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944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中,毛泽东主席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现时,为着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在将来,为着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在党的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这句话被写入了党章。 [而且其后又写入宪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 《宪法》第18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将其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生产力观点,一个是群众观点。生产力观点揭示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根本任务、基本路线等等,主要是依据这一观点。而群众观点则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毛泽东主席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等等。因此,坚持“为人民服务”也是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因为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第三,“为人民服务”是对每个共产党员和干部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及其历史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的演进过程。毛泽东主席最初开始提到“为人民服务”主要是从“为人民服务”的反面提出,并着眼于知识分子政策和工作的角度,但从《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开始,他日益明确地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来看待。这种内涵上的丰富和完善,从表象来看是服务范围上的不断扩大,从本质来说则体现着思想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这种持续的思考和高度重视,以及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的独特定位,是毛泽东与此前论者的最大不同之处。从此,“为人民服务”不再是一句简单的政治宣传口号,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不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来没有放弃和改变。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人民服务更是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他不仅于2012年11月15日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指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还多次表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并把自己的执政理念概括为“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决心“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论述,既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脉相承,又是这一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他一方面把为人民服务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视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重要的治国理念之一。这是习近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
二、“人民至上”思想的丰富内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首位,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追求,也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增强贯彻落实这一发展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极为深刻,内涵十分丰富。
“人民至上”体现在“两个确立”:1.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2.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四个意识”:1.政治意识2.大局意识3.核心意识4.看齐意识。 “四个自信”:1.道路自信、2.理论自信:、3、制度自信、4.文化自信。“两个维护”:1.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2.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人民至上”思想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是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出的深刻论述和理论创新。
(一)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只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汇聚起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对人民的认识。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创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不负人民”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的七大将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写进党章。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思想,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的人民观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显示出鲜明的特征,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
党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就是江山,是指人民是党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依靠,重在强调依靠人民。只要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伟力,就一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新征程中铸就新的时代辉煌。人民至上对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独特优势。以党的历史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需求的新变化,从新时代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实践中凝练升华,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向新的境界,谱写了人民至上的新时代篇章。党的二十大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作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点,为全党走向未来提供了坚强保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理念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民生领域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民生保障方面取得新突破,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在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
四、“人民至上”新时代现实意义
坚持人民至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必须体现新时代的基本要求。
首先,坚持人民至上必须贯彻党的人民主体地位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其次,坚持人民至上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民至上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有机统一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从世界观维度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概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都要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而不能动摇;坚持人民至上是从价值观维度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依靠人民、尊重人民、贴近人民、服务人民。再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最后,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和践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