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笔者走马井冈山市新农村,平坦的水泥路、干净的水冲厕、甘甜的自来水……村村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处处涌动着建设新家园的澎湃激情,所到之处,无不让我们感受着一股股如火如荼的热潮,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挤”进来的示范村
走进龙市镇源口自然村,正巧赶上村里在修建精神文明长廊,数十名村民正忙着施工,一个个精神抖擞。“真没想到,年初我们源口村没能被列为新农村示范村,可村民们空前的热情和苦干、实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市领导,如今不但挤进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还成为市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前些日子,市里还在我们这里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一见面,正和大家参与劳动的的村民陈建华便自豪地介绍起自己的“政绩”。
源口自然村有126户、526人,是龙市镇人口较多又居住集中的自然村。由于地处镇郊,村民们大多到镇里从事手工业劳动,家庭生活也较殷实。可过去由于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村里青少年参与打架、赌博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而毗邻的另一个同姓自然村,却由于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但村民生活其乐融融,而且在省、市也声名大振。
同饮一江水、共处一方地,强烈的“反差”深深地触动了源口村民的心,尤其是市里吹响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后,他们更坐立不安起来:外界没有投资,我们也要自力更生改变自身形象,再也不能“落”了下来!没钱,几名率先富裕起来和在外务工成就了一番事业的村民带头捐资,10000、5000、……短短的十天,村民就自发捐资27万余元;没人,男女老少齐上阵,义务投工投劳,把村里宗祠现有建筑及大集体时代留下的仓库,修建成了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及蓝球场;依山就势在村里的一条河道傍修建了占地近两亩的群众休闲场地;根据群众需要,在村内建起了若干个垃圾池和3个公厕,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一个漂亮、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如今,源口村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洁净厕,村内宽阔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村民们的生活比城里人还要舒畅。谈及今后的设想,负责理事的陈建华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还将要成立助学基金会和老年人基金会,要让少有所学,要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赶”不走的理事长
在厦坪镇昌蒲村走访,说起老薛,村民们便都竖起了大拇指:“老薛不简单”。老薛真名薛金水,今年49岁,1984年从浙江金华来到井冈山,从此他与在这个村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热心公益事业,这位年近50的老人今年被推选为厦坪镇昌蒲村新农村建设理事长。官是全国最小的官,但做的事却实在而不平凡。老薛被“赶”的故事更是在村里广为流传:今年,村里的江家屋自然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村是泰井高速公路沿线的整体搬迁户。当时为了村民们出行方便,决定将泥泞不堪的田埂路改修为水泥路。但该村道正好途经一刘姓农户的宅基地,为此需拆迁,然而该农户却死活不肯。身为理事长的老薛多次前往劝说都不奏效,有一次说急了,这位村民竟抡起了扁担朝向老薛……,在场许多人都劝老薛不要再去剃这个“瘌痢头”,但他却毫不退缩。时值收割稻子的季节,老薛不顾老婆的怨言,也全然不顾自家的稻子无人收割,却走到该农户田里帮他边收割边做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稻子收割完了,思想也通了,这位倔强的农户向老薛道歉说:“老薛,你是个外地人,却为了本村人的事如此费心,我服你了,我搬!”。征地没了问题,村道的工程质量更让老薛牵挂在心,20多天的工期,老薛是一天也不曾离开过工地。就这样,老薛的诚心让全村人心服口服。而在他的努力下,如今该村的楼房规划统一,村道宽敞干净,自来水、沼气池一应俱全,两边栽种的绿树婀娜多姿,好一派和谐农村新气象。
离开昌蒲时,薛理事长又向我们透露了他的一个商业“机密”:他要在江家屋村后建一个15亩的休闲垂钓乐园,让全村村民免费享受有线电视和合作医疗。他说,这才够得上真正意义的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