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日本 狱中斗争
1935年春,谢冰莹再赴日本,改名谢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西洋文学,将翻译外国文学名著推介到中国。
1936年4月12日,谢冰莹坚拒出迎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访日,被日本警察以“国际社会主义活动分子”抓捕入狱,遭受电击、打头、夹手指、泼冷水等酷刑和侮辱,身心受到摧残。她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拒绝回答日本警察的无理审问,不在他们非法其拟定的口供上签字,在狱中墙上用手指甲隐蔽刻下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标语。柳亚子等声援营救保释她出狱,又一次被迫回国。
组“妇救团” 三上前线
1937年7月7日,日寇预谋“卢沟桥事变”全面进攻中国,全国人民掀起艰苦卓绝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谢冰莹不因母故父病自己悲伤过度身体受到影响,本着“救一个伤兵,就是杀一个敌人”的理念,题写“不灭倭寇,誓不生还”的誓言,毅然到长沙,仅4天就组织一切自备的“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随第四军吴奇伟部开赴上海嘉定抗日前线,分为4个组到59、90师野战医院,在腥风血雨恶劣条件下夜以继日轮班为伤员擦洗伤口、打针换药、端水喂饭、代写家信、募捐书报、进行心理安慰等,还随军转战到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沿途向民众做宣传鼓动工作,深受广大军民好评。何香凝在上海见到为伤员募捐药品和书报的谢冰莹,即兴题赠本文开头这首诗。
1938年3月,谢冰莹到徐州李宗仁任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司令部任秘书(她三哥国馨任司令部少将秘书,解放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她采访抗战首次战例——台儿庄大捷,撰写一批通讯、报告文学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1939年4月,谢冰莹带领重庆妇女战地服务队,随军转战汉口、宜昌、当阳等地,办前线救护人员训练班,沿公路设12处伤兵招待服务所,慰问张自忠第33集团军将士,为湘雅医院战地服务队当向导到湖北浠水、广济、黄梅等地救援,后转战到老河口前线,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少将军衔(当时授勋女将军7名,其中宋美龄等中将3名、少将4名)。她一家在抗战中出了3名少将(她二哥焕文为国民革命军第44军少将政治部主任),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笔为投枪 撰发檄文
谢冰莹毕生创作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蜚声中外的著作中,以抗战为主题的作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弥足珍贵。她数十篇上百万字的抗战文学作品主要有:通讯《第五战区巡礼》《踏进了伟大的战场》《凭吊长坂坡》等;散文集《新从军日记》《在火线上》《战士的手》《军中随笔》《抗战文选集》等;报告文学《在日本狱中》《京浦线上的血痕》《血战三日记》等;小说集《梅子姑娘》《在烽火中》《毛知事从军》等。她先后主编《和平日报》《华中日报》等副刊、《黄河》等月刊,发表了许多各类抗战文学作品,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和抗战史的内涵。这些精品力作最早向国际社会推介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中国主战场的抗战实况,至今仍是我们警示、揭批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复辟军国主义的战斗檄文。
谢冰莹于1948年受聘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1971年退休侨居美国旧金山,2000年1月5日溘然长逝,享年94岁。其故居已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涉及海峡两岸及世界文坛的谢冰莹文学研究正在深入开展。
(作者单位:冷水江市广播电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