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地处抗战后方的李庄,地方偏僻,消息闭塞。为了了解国内外时局消息,尤其关注抗战前线情况,同济大学发起成立了李庄战时新闻社,人员由同济学生轮值。新闻社的主要任务是收听国内外时局消息,及时记录并刻印成传单、小报、标语等散发到驻李庄各文教机构、老百姓手中。
同济发起成立新闻社后,工作人员积极收听并传播国内外时局、前方抗战消息,也配合进行抗战宣传,使身处偏僻李庄的学者、学生等知识分子及李庄百姓得以及时知晓时局,为李庄避免成为战时信息孤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李庄战时通讯社旧址陈列馆,记者了解到,在战争年代,收音机属于非常紧缺的物资。同济大学工学院学生王守觉(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购买零部件,自己组装了一台收音机。而当时李庄战时新闻社里用的10多台收音机,都是同济大学工学院学生自己组装的。在当时,传播消息最快的是电台,一有新闻就马上通过电台播出去。同济大学学生外语非常好,常常直接一边收听国外电台,一边进行汉语播报。
1945年8月15日,正是王守觉从广播中第一个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随即将消息传遍整个李庄。1944年,日本已打到了贵州,直接威胁战时首都重庆。在李庄的师生们表示,要上战场,保家卫国,支援抗战。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很受鼓舞,当时就有700多人报名准备参加抗战,而这就占了当时全校师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最后通过体检的有365人,除一个是老师外,其余的全是学生。这些老师和学生来到泸州参加军训,成立了泸州203师工兵营。军训还未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得此消息,师生们无不欢呼雀跃。
抗战结束后,同济大学回迁上海。
附:李庄古镇独特的饮食文化
李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其中白肉、白酒和白糕称为李庄“大三白”,白砍鸡(俗称“童子鸡”)、白砍兔、白花生称为李庄“小三白”。;而白肉、白酒和白糕称为李庄“大三白”。李庄白肉经过历代厨师的探索、总结和提高,使之达到炉火纯青,成为李庄一个远近驰名的金字招牌。因此才有“到了李庄不品尝李庄白肉等于没到李庄”一种说法。制作李庄白肉,主要集中在选料精、火候准、刀工绝、调料香四个要素上,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