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协调与灯光搭配
纪念馆要根据不同性质的题材,决定其颜色格调。如悲剧性质的、喜剧性质的。展厅色彩的选择与运用,需要与内容和空间环境相融合。
哈达铺纪念馆展厅设计风格迥异。根据展示内容的不同,进入展厅以表现长征艰难困苦的灰色为主点缀红色的五星,寓意以信仰的力量,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展线延伸到哈达铺相关板块时,则提取本地民居建筑符号和黄土墙元素色彩,展线延伸至关帝庙观众感受的是蓝天白云,展线延伸二楼色彩以红色为主,设计运用新颖的抽象的旗帜造型结合内容展示,体现精神引领目的,寓意红军扩大,胜利会师,旗帜飘扬。
这种前后色彩的对比,也起到了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对观众的情绪变化起到引领作用。
贴合的光环境营造灯光即起到照明作用,同时也是情绪的表达。场景是喜剧、是悲剧,还是交叉都有,就需要根据情绪在展线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灯光效果。
场景当中灯光的氛围营造,在充分考虑观众观赏路线顺序,考虑照明设备的安装位置、投射方位的前提下,通过冷暖色调的选择,更准确地渲染氛围。展厅运用暖色灯光准确表达了“加油站”和走向胜利的主题氛围,同时,通过聚焦在雕塑人物身上的光束吸引观众的视线,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突出领袖人物形象。
文物的精选与组合
对反映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文物进行重点展示,对突出某一主题内容的文物实行组合展示,以此强化文物信息的解读性。
历史性的纪念馆会有很多的展物,包括文物和复制品。如何让观众记住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重要的展物,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纪念馆展陈的语言是“以文物说话”,恰当地处理好文物在展陈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联,有助于揭示文物的特定历史内涵。如《大公报》展示,是一张报纸引发的“一个重大决策”:1935年9月18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哈达铺。在这个小小的邮政代办所里发现了一些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西安报等。在哈达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第一次从报纸上得知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宝贵信息,从此找到了长征落脚点。纪念馆研究科赵王林科长提供了20多份民国二十四年暨1935年出版的《大公报》,以重点文物《大公报》为设计亮点,从立面到棚面层叠的排列手法给人以“铺天盖地” 的视觉冲击力,体现来自这些报纸的重要信息,对“重大决策”所发挥的作用。展品组合陈列,将文物融入情境之中,使历史从尘封的记忆中复苏并鲜活起来,带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
新技术与多媒体的综合应用
展览陈列是纪念馆向社会奉献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纪念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展览陈列应充分体现纪念馆通过实物反映真实历史的特征,坚持以文物、标本原件为主,同时科学地运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辅助展品和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场景、幻影成像等形式,再现历史情境,烘托情感氛围。如今纪念馆越来越侧重于体验,不仅仅是把过去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借助艺术化的展陈手段和新媒体应用,带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与历史产生共鸣。
例如:表现红军长征千难万险到达陕北和三军会师的下沉式大型立体视频电子沙盘的设计,我们在长征线路LED高亮光显的同时,在重大节点(哈达铺、吴起镇、会宁、将台堡)位置同步播放相关内容的影像资料,以强化观众了解历史的印象。在团以上干部会议场景中,突破性地设计采用了高清LED升降屏幕,满足了团队观众临场观看当年毛主席作出“到陕北去!”的重要讲话视频影像,利用声光和电手段将当时的情景逼真复原,带给观众心灵上的触动。在二楼展厅中间设计三组红色飘带从上方垂落,配以互动触摸屏,高低错落,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参观人群,增强参观者积极的参与性。
每一座纪念馆都有它的特质和不同。哈达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后绝处逢生之地。在这里,红军得到了困顿至极后的物质兵源补充;在这里,红军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地方苏维埃政权;尤为重要的是,在这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得悉陕甘还有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存在的重大喜讯,从此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忆往昔峥嵘岁月,是陕甘宁人民养育我们鲁艺人,我感谢甘肃人民又在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这个载体,给我们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家回报革命老区人民的机会。鲁艺传承的是革命基因,流淌的是红色血脉,将永远把“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哈达铺纪念馆展陈项目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展陈艺术设计系主任、总经理张庆波教授亲自指导设计方案,对艺术品创作严格把关。要求每一个项目都是对展陈理念的革新;每一件作品都是对教研成果的转换;每一座展馆都是对艺术精品的诠释。鲁艺人,艺术与风范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