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史笔记
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2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井冈山军民,在边界各县进行打倒土豪劣绅、发动群众的游击暴动,建立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成立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毛泽东规定部队必须执行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项任务。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打破江西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进剿”,奠定了井冈山根据地基础。4月,毛泽东总结开辟井冈山根据地从事群众工作的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于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特别是军民之间关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一万余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为进一步扩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古田会议
一缕春风到上杭①,千沟万壑闪金光。 服从命令枪听党,制定章程党管枪②。 建立新规③光世界,铲除旧制灭强良④。 古田决议真实际,无限生机放眼量。
注:①上杭,即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 ②服从命令枪听党,制定章程党管枪。指古田会议确立的党指挥枪的军队建设基本原则,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 ③新规,指古田会议通过的新的决议。 ④强良,即雷之祖巫,虎首人身拿两条黄蛇。这里指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军队。
读党史笔记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称为是党领导下的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
炮火连天战事长,敌强我弱避锋芒。 出奇制胜伏罴豹,机动灵活固疆邦①。 着眼全局谋发展,立足现状觅高强②。 武装割据挥寒剑,斩尽流氓与匪帮③。
注:①疆邦,指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高强,指更高水平的策略。 ③流氓与匪帮,指国民党等反动势力。
读党史笔记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旗帜,肩负起了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实行武装斗争,经过创建、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1928年5月,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总结工农革命军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深入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任务,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10月,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以及中国红色政权的实质,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11月,毛泽东代表中共红四军前委给中央写了《井冈山的斗争》报告,进一步总结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得出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结论,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指明了方向。
遵义会议
人乏马困路苍苍,遍体鳞伤耳目盲。 生死攸关①心涣乱,存亡之际②志彷徨。 重拾威信③扬正气,力挽狂澜指夜航。 遵义城头云散去,精神振奋慨而慷。
注:①②生死攸关、存亡之际,指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迭次失利,频于绝境。 ③威信,指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读党史笔记
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博古主持会议并讲话,将“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红军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极端危险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红军长征胜利
山高水恶远征难,革命征途举步艰。 匪祸①频发兴鬼蜮②,人灾③久厉患伤寒④。 奇兵飞渡金沙退⑤,勇士神掀大雪翻⑥。 打破“围剿”今胜利,会师西北⑦尽开颜。
注:①匪祸,指国民党“围剿”。 ②鬼蜮,即害人的鬼和怪物。这里指国民党反动派。 ③人灾,指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④伤寒,指极端艰难困苦。 ⑤金沙退,指金沙水向身后退去。 ⑥大雪翻,指雪山被掀翻过去。 ⑦西北,指陕甘根据地。
读党史笔记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经过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从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跨过草地,到达吴起镇,胜利会师甘肃会宁,总行程达二万五千里以上。
长征胜利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以及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红军长征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担负起了中国革命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新任务,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身为领袖丧尊严,国难当头反自残①。 亲赴西安督内战,赖居帅位拒良言。 爱国将领②施兵谏,大义毛周③做斡旋。 力促和平同抗日,危局力挽化为安。
注:①自残,即打内战。 ②爱国将领,指张学良、杨虎城。 ③毛周,即毛泽东、周恩来。
读党史笔记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拒绝。1936年10月,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剿共”,迫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将其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这个最后通牒式的方案,危及到张、杨部队的生存。连续几天,张学良、杨虎城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张,但均遭到蒋介石的斥责。12月10日、11日张学良又两次向蒋介石进谏,竟被蒋介石斥为“犯上作乱”。张学良、杨虎城感到除发动“兵谏”以外,已别无出路。12月12日晨,按照张学良、杨虎城商定的计划,东北军一部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发生。
12月19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全面分析了西安事变的性质和发展前途,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畔炮声隆,倭寇阴魂①扰不停。 恶鬼张狂生战事②,睡狮③猛醒抗残凶。 宛平城续家国恨,永定河急血肉擎。 从此中华齐奋起,全民抗战筑长城。
注:①倭寇阴魂,指日寇侵华野心。 ②恶鬼张狂生战事,指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借军演之名向中国驻军寻衅。 ③睡狮,长期被殖民的中国人民。
读党史笔记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借演习为名,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当交涉还在进行时,日本军队向卢沟桥一带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中国驻军奋起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除四人生还外,其他全部壮烈牺牲。
卢沟桥事件后,日本政府一面打出“不扩大方针”和“就地解决”的幌子,一面发出动员密令,迅速向中国大批增兵,加紧侵略部署。7月底,日军占领北平和天津。接着以三十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向我华北腹地扩大进攻。
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爆发点”。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论著
皇皇①万物势中庸,不倚不偏巧②运行。 失道终将成溃败,张狂未必就真赢。 敌强我弱需持久,骄纵悲观要落空。 战略眼光察铁律③,光辉典范④耀天明。
注:①皇皇,指大而旺盛。 ②巧,指按照规律。 ③铁律,原比喻不能变更的法则,这里指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理论。 ④光辉典范,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著。
读党史笔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抗日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节节败退,使一部分中国人民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并指望英、法、美等国能直接出面干涉,要求苏联出兵。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存在着轻敌思想,以为抗战就能够速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演讲,形成了《论持久战》这部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基本论点是: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整风运动
疗毒刮骨去陈疴①,造血强心体不薄②。 治病救人寻妙药③,惩前毖后胜华佗。 坦诚相见心明亮,相互批评语气和。 党内团结新创举,筑牢思想壮山河。
注:①陈疴,指积久不愈的疾病。 ②薄,指虚弱。 ③妙药,指清除党内不良倾向的方法。
读党史笔记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尚未肃清,党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加之抗日战争以来,共产党吸收了一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进了党内,为党内错误思想的滋长提供了新的土壤。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党中央领导了全党整风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反对教条主义,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统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作风。整风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着重追究个人责任,而着重分析其犯错误的环境和原因,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两个目的。整风的方法是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千锤百炼铸坚强,路线不松紧握纲①。 谨慎谦虚成大器,团结一致聚忠良。 联合政府②合民意,民主集中③主党章。 三大作风④成典范,毛公⑤思想指新航。
注:①纲,即提网的总绳,这里指纲领。 ②联合政府,指七大会议上毛泽东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③民主集中,指七大新党章提出的党内生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④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⑤毛公,即毛泽东。
读党史笔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发言。大会分析了国内外政治形势,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深刻地论述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