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创了中共第一支海军
粟裕还首创了中共第一支海军。
苏中濒临大海,日伪海军猖獗,近海的土匪武装也活动频繁,粟裕调查研究后,组建了1师海防团,任命3旅旅长陶勇兼任团长。
海防团很快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面打击海上土匪武装和近海日伪军,一面开辟海上交通线,从上海等地运来大量军需民用物资,沟通了苏中与山东根据地、浙东根据地的联系。
这支独一无二的“土”海军,后来发展为拥有3个团的海防纵队。1949年4月,已担任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还将海防纵队划入白手起家的华东海军,成为今天东海舰队的最早前身之一。
随着冬季反“扫荡”的胜利结束,1941年也接近了尾声。
这一年,粟裕指挥1师主力和地方武装作战500余次,毙伤日伪官兵6800多人,俘虏日伪官兵5300多人。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刘少奇肯定说:新四军1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5、改造苏中的地形
进入1942年,粟裕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原因有3个:
一是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更为迫切地期望将中国占领区变为它的后方基地,对富饶的苏中继续发动残酷的“扫荡”外,又开始千方百计“清剿”和“清乡”,战斗也就更为激烈和频繁。 二是蒋介石虽然处于重庆等大后方,却接受不了新四军在他昔日统治的中心大江南北活跃的现实,不断制造军事“摩擦”。 三是活动在江南,谭震林为师长的新四军6师在对日作战中损失严重,新四军军部于1942年春决定将6师并入1师,粟裕实际上同时担任两个师的师长,负责管辖的范围也扩大到了江南地区。
苏中多是水网和半水网地带,河渠纵横,密如蛛网,城镇村落,港汊环绕。为应对日军的“扫荡”,粟裕别出心裁,决定发动群众,改造苏中的地形。
众多河道相继被构筑了明坝、暗坝、交通坝、阻塞坝,当地的平底木船通行无阻,日军的尖底汽艇却寸步难行;往日的大桥被改为小桥,固定桥被改为活动桥,大路被改为小路,直路被改为弯路,新四军行军作战能来去自如,日伪军行动却困难重重;新开凿了许多小运河,将河流连接起来,便利了苏中各个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联系。
6、反日军“清剿”
1942年6月,日军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决定实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总力战”的“清剿”,乃至对一些要地实行“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不给粟裕的新四军利用。
粟裕针锋相对,提出了“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原地斗争”的方针,确定以武装斗争为主,进一步处理好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的关系,打破日军的“清剿”。
根据粟裕的部署,苏中各个分区互相策应,互相支援,先后举行了石港攻坚战、海门袭击战、如西反击战、二鸾歼灭战等较大的战斗,相继打破了日军的一、二、三期“清剿”。
反“清剿”中,粟裕如同以往反“扫荡”一样,带领一个精干的指挥所,包括警卫部队共100余人,始终留在“清剿”区内,多次亲临前线指挥重要战斗。
1942年9月25日,日军兵分两路奔袭休整中的师部机关。粟裕闻报后,很快部署全歼这股日军,毙伤日军保田大队长以下官兵110多人,生俘日军3人,迫使其第一期“清剿”仓皇结束。
战后,粟裕命令将保田中佐的尸体装进棺材还给日军,日军旅团长亲自回信,说“贵军战后归还遗骸,宽仁厚德,诚贵军政略之胜利”。
进入1943年后,日军为了实现“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对华中占领区的控制和掠夺更为残酷,粟裕所在的抗日根据地也进入了最为艰苦的一年。
鉴于“清剿”的失利,日本侵华派遣军总部决定撤换屡遭失败的南浦旅团,并增调3个伪军师到苏中参加“清剿”。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发誓说,要把粟裕的新四军赶到黄海边统统消灭,在江北造成一个“大东亚圣战的华中确保区”。
粟裕毫无畏惧,提出“以公开的武装斗争为主,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的反“清乡”方针,准备迎接这一残酷的挑战。
为打乱日军的部署,他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抓住敌人“清乡”尚未准备就绪、日伪军调防和某些据点空虚的有利战机,对日伪军发起攻势。
2月23日,粟裕亲自指挥1师教导团主力发起曹家埠战斗,全歼伪军1个营200余人,乘胜拔除孙家窑等据点。随后,其余主力相继相继攻克三阳镇等日伪军12处据点,摧毁40余座碉堡;还以部分兵力挺进长江北岸,掩护群众烧毁日伪军用以构筑篱笆封锁线的大批毛竹。
粟裕还加强分化瓦解伪军,使南通500余伪军集体大逃亡,海门伪军则暗中表示中立。
1943年4月,日军终于开始进行屡屡推迟的“清乡”。粟裕对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做出了不同的要求和部署:
主力部队实行“敌进我进”的方针,时而跳到“清乡”圈外围攻击日军守备薄弱的据点,时而突入“清乡”圈内掩护和配合群众斗争。
仅4、5两月,主力部队便进行了42次主要战斗,先后袭击和攻克金沙等重要集镇的日伪军据点,平毁碉堡108座。
地方武装和民兵则在“清乡”区内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为主,以武工队对日伪军的重点打击为辅,坚持原地斗争。粟裕还号令“每乡每支部每月捕杀一个敌人”,乡与乡、支部与支部之间一时展开了热火朝天的杀敌竞赛。
两个月的时间,武工队处决汉奸、特务274人,日伪从苏南调来的“清乡”骨干被捕杀过半。“清乡”人员胆战心惊,许多人开小差,请长假,龟缩在南通城里不敢上任。
与此同时,粟裕还要求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相继取得反封锁、反保甲、反抽丁、反维持、反自首、反伪捐等斗争的胜利。
从1943年4月开始到1944年2月,日伪军实际长达一年的“清乡”,最终以失败告终。
1943年这一年,新四军1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作战624次,毙伤日伪军15054人,生俘日伪军11949人;民兵自卫队作战2855次,毙伤俘日伪军4105人。
七、车桥战役:新四军最大的一次胜仗
日军黔驴技穷时,粟裕开始准备局部反攻。
1944年2月,他提出“在战略相持阶段,争取有利时机,推进局部的战略反攻”,决定主动进攻,发起车桥战役。
车桥座落在涧河两岸,驻有日伪军500余人。这里筑有53座碉堡,构成严密的火力网,四周围墙高达2丈,外壕宽1.5丈,外围还有互相拱卫的10几个坚固据点。
粟裕决定调集5个团的主力,加上地方部队,采取攻坚打援的方针,一方面拿下车桥,一方面歼灭一批日伪援军。具体部署是:
以7团为第2纵队,负责主攻车桥;以1团、3分区特务营及泰州独立团1个营为第1纵队,担任对两淮方向之警戒,完成歼灭或击退援敌之任务;以52团及江都独立团、高邮独立团各1个营组成第3纵队,担任对淮安、曹甸、宝应方向之警戒,完成歼灭或击退援敌之任务;以师教导团1营及4分区特务团及炮兵大队组成总预备队。 粟裕说,过去对日军作战打的都是游击战,这次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是一定规模的对日军攻势作战。
因为这在苏中还没有先例,为保证战役一举成功,粟裕慎之又慎,对战前准备特别是协同作战的准备要求异常严格。他要求参战部队充分摸清、摸透地形、敌情,进行目标明确、要求具体的针对性练兵。
战役的总指挥粟裕亲自担任,以麾下旅长叶飞为前线总指挥,但他还是不放心,带几个人悄悄跟上了前线,但叮嘱不得告诉任何人,以免部队因出现两个“头”而出现请示的混乱。
战役于3月5日深夜打响,共打掉三泽大佐以下日军460余人,其中活捉24人,歼灭伪军500余人,成为新四军抗战期间最大的一次胜仗。延安新华社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兴奋地说粟裕“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
1944年一年中,粟裕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825次,共歼日伪军1.6万人,苏中根据地也从黑暗中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八、三次天目山战役,报“皖南事变”一箭之仇
1944年下半年,侵华日军逐渐式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派粟裕带部分主力渡长江南下,向东南沿海发展,强调争取全面控制苏、浙、皖、闽、赣诸省。
粟裕过江后,受到国民党顾祝同的第三战区阻挠,并派出重兵在浙江天目山发起三次战役,准备围歼粟裕的部队。
粟裕奋起自卫,巧妙指挥,三次均大获全胜,共打掉前来进攻的国民党军1.36万人,其中包括了“皖南事变”的急先锋52师。这是粟裕继黄桥战役之后又一次大兵团运动战。战后,粟裕以苏浙军区司令员的身份,负责苏南、浙西和浙东三个抗日根据地的征战事宜。
正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的毛泽东闻讯后,喜不自禁地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四五十万军队是后来一个大野战军也就是方面军的规模,他的预言很快得到了惊人的准确证实。
九、高邮战役:新四军对日最后一战
第三次天目山战役后不久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避免同室操戈的内战,国共两党开始和谈,毛泽东还亲赴重庆,与蒋介石展开和平谈判。
按照毛泽东“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粟裕随即奉命率苏浙军区主力北渡长江,返回苏北,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负责经营原新四军除1师所属的苏浙军区与李先念五师之外的全部地盘。 这时候,华中地区其他的新四军主力已奉命开赴东北或山东,粟裕麾下三支主力之一叶飞旅也调往山东,仅剩下了王必成和陶勇两个旅(纵队)。
华中敌占区已大片被收复,但南面的高邮依然被日伪军占据,共有日军1000余人及伪军5000多人。高邮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日军1938年便多次加修工事,坚固异常,国民党又为其撑腰,因而有恃无恐,竟将新四军派往劝降的人“枭首示众”,扬言还要“北攻宝应,奉命收复失地”。
粟裕前后三次向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建议夺取高邮,消灭日伪军,最终获得批准。他决定将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步收复邵伯,肃清高邮城外围据点兵力,围困高邮城;第二步总攻高邮城,全歼守敌。
1945年12月19日,粟裕下达作战命令,华中野战军7、8两个纵队与地方部队部队共15个团开始进攻。他亲自指挥战斗,采取“围三阙一”的做法,集中火力、兵力,从东、北、西三面进攻,诱使日军拼命向南突围,进行围歼。
为减少伤亡,粟裕还部署开展几种政治攻势:一是展开喊话活动;二是派日军反战同盟的人写劝降信;三是用大喇叭对守城日本士兵宣读天皇的投降诏书,用留声机播放《支那之夜》、《思乡曲》等日本音乐和歌曲,勾起日本士兵的思乡之情。
作战到12月26日晚,华中野战军官兵攻上城头,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奇大佐最终缴械投降。粟裕派8纵政治部主任主持受降仪式,自己也悄悄前往现场观摩。岩奇大佐事后得知此事,找到粟裕,鞠躬后献出指挥刀,说“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
高邮战役共歼敌5000余人,其中日军11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61门,枪支4308支,成为华中抗日战场上的大胜仗之一,是粟裕和新四军抗日的最后一战。高邮城也成为全国最后一个光复的县城。
随着这一战役的结束,粟裕结束了艰苦卓绝抗日战场的拼杀和磨砺,开始走上更加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战场,成长为毛泽东所说的“最会带兵打仗的人”。
张雄文简介:
张雄文,湖南冷水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凤凰网和新浪网专栏作家、《特别关注》杂志签约作家、湖南大学总裁班客座教授、株洲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蒋介石的枪杆子》、《战场上的粟裕》、《踏雪泥集》等书,作品入选《中华诗词库•当代卷》。曾获全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多次全国诗词大赛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