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杭钢厂房倒塌事件
说到杭州钢铁厂在1959年发生的厂房倒塌事件,当年可算是一件大事,甚至惊动了国家领导人。
“厂房倒塌”虽然发生在杭钢,实际上与杭钢的关系不大,因为当时杭钢的基本建设,包括厂房的建造与设备的安装是由省建设局牵头的,由他们负责营造与监管,杭钢尚未接收这个车间。
当年,省里请来了土建公司、安装公司。
土建公司负责建造厂房,安装公司从事设备的安装工作。
可是,厂房只建了大半,设备尚未安装,倒坍事件就突然发生了。
坦率地说,这件事的主因是,那些年上面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由此,人们只重视“多快省”,而忽略了“好”所造成的。
此事发生以后,上面非常重视此事,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同志闻讯,亲自到杭钢来做调研,查找原因,此后,杭钢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六十年代,支援越南铁轨
1962年,冶金工业部要求杭钢为支援越南建造铁路的轨道。其时,越南铁路是原先法国殖民统治时代留下来的,采用的铁轨与我国铁路轨道的制式不一样。
冶金部先找到了上钢三厂(上海第三钢铁厂),可是上钢三厂原本是1932年德国人创办的,他们采取的是德国制式,也不配套。
接下来,冶金部的人到了杭州,找到了杭钢,希望由我们(杭钢)来承接这个业务,因为当时杭钢的炼钢技术在业内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由此,我们就开始试制这个铁轨,钢坯是攀枝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生产了调拨过来的。我们从1965年开始生产,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止。
一次不欢而散的会议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柏寒)在杭州钢铁厂工作期间,另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在1963年的一次省计委工作会议上,由于天灾人祸的原因,造成了全国性的大饥荒,市面上物质供应紧张,粮食等生活用品奇缺,不少地方甚至传出了饿死人的现象。
记得在一次会议上,有人主张给一定级别的干部提供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保障。会上,另有一些人听了,说了一些不同意见,他们说,我们干部应当与群众同甘共苦(当时报刊与上级文件上也是这么说的),怎么能搞“特殊化”呢?
听了这些议论,我(柏寒)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我们这些人搞些基本生活补助算个什么?他们84号(省委领导人住所)才真正搞‘特殊化’呢?”
有位省委领导干部听了,不高兴了,说道:“我们这点‘特殊化’算个啥,人家中南海才真正叫搞特殊化呢!”
此话一出,闹大了,别人不敢说的话,我捅了出来,弄得不欢而散。
我闯下了弥天大祸
1962年1月,到北京参加七千人大会时,我受到毛主席“开出气会”的鼓励,在汪东兴、武建华、成元功的支持下,写信给毛主席、周总理,反映大办钢铁中乱压高指标、打击报复、逼死人命等问题,不知不觉中,闯下了弥天大祸(在文革开始时,被人污蔑为“彭罗陆杨黑帮分子”、“替彭黄张周翻案”等罪名而受到开除党籍,每月只发五十元生活费)。
文革初期的遭遇
到了1966年初期,文化大革命刚刚露出风头,北京方面开始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的所谓“三家村俱乐部”。由此,浙江省也要“紧跟”中央,要有所动作(舍卒保帅),接下来,浙江美术学院抛出了校党委书记陈陇、浙江大学受批判的对象是校党委书记刘丹,以及杭州大学是林淡秋,接下来,杭州钢铁厂的书记柏寒,他们将我们这四个人作为“挡箭牌”来打,以配合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于是,我必须接受革命群众的批判斗争。那些日子,几乎成为劳改犯,随时被人揪斗关押,直至文革结束,一言难尽。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组织部下了文件,要给我平反。
省委接到了指示后,当时的领导人说,只要柏寒同志作个检查,承认文革时犯了错误,我们(省委)就可以给他平反。
我(柏寒)听了,觉得自己在六十年代期间,没有犯什么错误,谈得上只有做了“检讨”后,才能给我解决问题吗?
从道理上来说,应当他们向我道歉才行,怎么反而要我“检讨”呢?
此事报到省里,有位省委负责人说了,既然他不愿意“检查”,也就算了。那时,他们仅仅给我定了一个“态度不好”的结论。
1986年中共浙江省纪委4号文件,全文如下:
杭钢党委:《关于柏寒同志处理的复议》悉,经省纪委讨论,并经省委同意,撤销省委1966年71号、1978年74号、1980年238号对柏寒定性处理的文件,恢复党籍和行政十二级工资级别,工资从1986年5月起执行。柏寒同志在文革中犯有严重错误,给予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处分。
中共浙江省纪委1986年6月27日
这个文件中,仍然给我留了一个“尾巴”,也就是“柏寒同志在文革中犯有严重错误,给予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处分”,此话的原意,应当是指在文革时期,我向省委主要领导人贴过大字报件那件事。
这些年来,我悉心钻研党史、军史,应约分别撰写了《国民党倒戈内幕》、《华东战场的最高机密》、《蚌埠人物志》、《淮海战役秘密战》、《特殊使命》等几十万字的资料。
我们与他的谈话中了解到,柏寒作为一个革命前辈,个性耿直,心直口快,敢讲真话,做实事,知错必改,当众检讨。
他的这些性格,在杭州钢铁厂内无人不知,颇有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