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吴跃军:侗族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杰出贡献综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下)
2015-06-17 15:33:21
作者:《中国侗族军事史》编写组组长 吴跃军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位于中国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七里桥村,是1945年8月21日,中日双方芷江洽降的所在地。芷江受降纪念坊位于中国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及芷江洽降而建立的建筑物。
    初建于1946年2月,1947年8月建成,1966年10月被毁,1985年按原貌修复。由于修复原貌失真,在2010年按老照片原貌重建修复。念坊为芷江明山贡石雕砌的牌坊,四柱三拱门结构,正南北向,高8.5米,宽10.64米,厚1.16米,牌坊造型是一个“血”字。
    正面中间刻有“震古铄今”四个字,下面是“受降纪念坊”5字。
    坊柱上有两副对联。中联是蒋介石题的:
    克敌受降威加万里
    名城揽胜地重千秋
    侧联是李宗仁题:
    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
    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
    背面上端中间刻有“万古流芳”4个大字。下端是一段铭文,记述了日本投降的历史背景。
    坊柱上有何应钦的一副对联:
    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
    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

    据王楚英《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回忆革命爱国的梁直平将军》说:1945年4月,日军大举进犯芷江,湘西战局紧急,新6军被紧急空运芷江赴援。廖耀湘当令14师副师长许颖率41团乘汽车日夜兼程前往,由龙天武、梁直平率14师主力空运芷江。嗣因第4方面军王耀武部和第94军相继取得雪峰山及武冈、城步大捷,日军受到重创而退,新6军便在芷江、怀化、洪江等地整训。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向同盟国投降。何应钦将“陆总”移来芷江接受日军洽降,并部署受降。遂派新6军到南京受降。龙天武决定留许颖偕汪源燮在怀化管理全师留守的车辆和骡马部队。他偕梁直平率全师于8月底开始由芷江空运南京,至9月5日空运完毕。9月5日,廖耀湘、龙天武、梁直平同乘一架飞机到达南京,我陪副军长舒适存到机场迎接。当时新6军军部驻黄埔路励志社北部平房内,14师兼南京警备司令部驻中山北路45号(今省委第一幼儿园)其隔壁就是侵华日军总部,对面(原华侨招所今江苏议事园)则是冷欣的“中国陆总前进指挥所”。梁直平、龙天武均在此办公。40团驻城东南岔路口、41团警卫城区,42团警卫浦口、六合。新22师驻镇江、扬州,常州地区担任警备,后增调74军57师陈嘘云部到镇江支援新22师。
    9月9日上午9时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降仪式”,中外军官及记者共405人出席。龙天武、梁直平与汤恩伯等中国将领及盟国代表在签降会场右方贵宾席就座。何应钦、陈绍宽、顾祝同、肖毅肃和张廷孟五人于8时52分在全场灯光齐亮中步入会场,在受降席上依次入座,全场肃立、热烈鼓掌,镁光灯闪亮不停,何应钦随说“请坐”。全场方渐渐安静不来。8时58分,我在会场大门前引导着由王俊中将引领的日本投降代表: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侵华日军中国方面舰队司令福田良三海军中将、驻台湾日军第10方面军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侵华日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少将、驻越南日军第38军参谋长二泽昌雄大佐、侵华日军总部参谋小笠原清中佐共7人,低着脑袋,跟在我身后(一进大门王俊中将便到贵宾席就座,由我领着冈村等7人进入会场)来到“投降席”后依次排成一列,由冈村领头脱帽肃立,齐向何应钦深深地鞠躬致敬。(此时我则回到受降席左侧稍后,注视全场动静)何应钦微微欠身示答,并示意他们入坐。随即进行签降,至9时15结束,何应钦命冈村等退出后,随即发表历时1分钟的广播讲话。中午,何应钦在励志社设宴招待中外官员。下午3时何应钦率与会将领恭谒孙中山先生陵墓,陈绍宽,顾祝同、肖毅肃和汤思伯、王懋功、郑洞国、廖耀湘、舒适存、龙天武、梁直平、李涛、赵霞等均随何应钦前往。
    稍后,梁直平就协助龙天武对日军驻南京的第6军及其所属第40师团、独立63、79旅团及第34师团(浦口、明光地区)共三万余人,逐一解除其武装,编入战俘营分区集中管理;并负责南京的治安工作;还要筹组“双十节”的阅兵大典和跳伞表演等重大事项。这时14师另位副师长许颖还在湖南怀化(榆树湾),南京14师司令部和全师的大小事务,龙天武都交梁直平总揽,由参谋长梁铁豹和代参谋主任胡祥珷从中协助。在南京以及随后移驻上海,准备前往东北期间内,梁直平的确是霄衣旰食,极其辛劳,业绩卓著,深受龙天武的器重,两人关系甚好。到东北后曾多次举荐梁直平出任师长和区保安司令,竟无下文。从而促使他离开东北,另辟奔向革命蹊径,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受到了党的重视和高度评价。
    现值梁直平将军百岁诞辰,承他的女公子梁柏丽女士等不远千里莅宁赐访,高情可感,特搜素苦肠,回忆昔日同梁将军交往的二、三事,聊表我深情缅怀之挚意。
    梁直平将军典范永垂!

    杨伯涛参加湘阴受降和日酋献刀

    湘阴受降雪国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天对杨伯涛和将士们来说是异常高兴的日子。杨伯涛情不自己,欣然作诗四首:
    喜听日本天皇投降作诗四首
    电波频率遍五洲,屈膝降幡出日酋,
    元凶巨恶伫授首,公理正义终崭头。
  
    八年抗战史无前,全民凝聚力弥坚,
    历尽艰险制强暴,巍然屹峙震宇寰。
  
    炎黄儿女气节高,赴汤蹈火志不挠,
    雪峰山峦挥大纛,虾夷授首恨稍消。
  
    铜柱纪功孰与伦,翘首极目受降城,
    阖族欢呼眉宇昂,神州重光焕新声。
  8月21日,日本乞降使节今井武夫一行8人飞抵芷江机场,向中国战区总司令何应钦投降,由中国战区总司令部参谋长肖毅肃主持受降,并由肖毅肃指示日军投降应准备和执行的一切事宜。何应钦将日军侵占区划分为十五个受降区,日军各在所属地区向中国军队指定的部队受降主官接受命令,解除武装投降,听命安排遣返回归日本本土。湖南境内又划分为长沙、衡阳、湘阴、岳阳4个受降区,杨伯涛担任湘阴受降区受降主官。
  9月15日,日军投降、中国军队受降仪式按期举行。这天天气晴朗,在师司令部驻地的大厅正中设一长桌,杨伯涛在北面正中就座,左为副师长王元直,右为参谋长吴廷玺,两侧卫士肃立,礼堂外亦列有副官及卫士。上午9时,日军师团长船引正之中将率参谋长及随员二人到达司令部门外,由师部副官主任翟连运及随员一人引入礼堂。船引正之在前,其参谋长等人在后,一齐立正脱帽向杨伯涛行鞠躬礼。船引正之随即双手呈上投降书及所有的表册,又将其身上佩带的手枪一支、战刀一把和十二倍望远镜一并摘下,双手高举一一呈献给杨伯涛,再一次脱帽向杨伯涛鞠躬行礼。杨伯涛事前未料想到有此一节,所以毫无准备,只好自己站起身来用双手接过,幸亏师部副官段象海很机灵,迅速由礼堂外转至杨伯涛的身边,将东西接过去,杨伯涛才从容转过面来,对着船引正之点头表示接受。在仪式进行中杨伯涛没有讲话,避免在此场合感情冲动,有失体面,因此出现片刻缄默。还是船引正之态度严肃地说了几句,译员翻译过来是:“他本人和日军全体官兵,一定按照贵军所规定的一切负责执行。”译完后,杨伯涛再一次点头。于是参谋长吴廷玺起立,宣布:“仪式进行完毕!”船引正之等后退三步,向杨伯涛鞠躬敬礼,即转身出礼堂,离开十一师司令部。受降胜利结束。2000年2月20日,杨伯涛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五、侗族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贡献评价综述

    毛泽东选集4卷版中,经数字化分析,人名出现就最多共方将领是粟裕,对方将领是黄维(而不是蒋介石),4卷版中人名出现最多的是,黄维、粟裕、陈独秀. 以粟裕大将为代表的侗族将校文化在少数民族军事文化中是惟一的
    第一:在十大元帅十大大将里,籍贯是湖南会同的开国第一大将粟裕是侗族,其它是汉族,在少数民族中是惟一的。他和毛主席一样是师范生。师范生到国家领导人的有毛泽东(1893.12.26-1976.9.9)湖南省第一师范。粟裕(1907.8.10-1984.2.5)湖南常德省立第二师范。还有邓颖超、刘宁一、李维汉、王任重、薄一波、滕代远、谢富治等。但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理论家、政治家的只有毛泽东和粟裕。粟裕是毛泽东的好学生,中国人民的好儿子。粟裕实践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有重大贡献的高级将领。毛泽东认为粟裕担的是大将衔,干的是元帅活。当时中央书记处、民主人士邵力子、黄炎培和人民群众认为粟裕是闻名于世的统帅和无冕元帅。粟裕三次担任中央军委常委十年,在毛主席逝世后担任中央军委负责人,在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乃至中共36位军事家中,以战略家身份的只有军委主席毛泽东和邓小平。粟裕是36位军事家中惟一的少数民族军事家。(据抗日先锋罗炳辉将军网站站长称罗炳辉是汉族,不是彝族)。
    第二:在五十七位开国上将里,籍贯是贵州三穗的上将杨至成(又名杨至诚)是侗族。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上将是蒙古族,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是壮族,李涛上将是瑶族,其它53名上将军是汉族。在少数民族中也少见。往往宣传时不知道担任过军委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现国防大学)的杨至诚是侗族。杨至诚上将是开国上将中的四位少数民族将军之一,是我军后勤工作主要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军队的“后勤之父”。杨至诚是黄埔军校四期生,和粟裕一样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是连级干部之一。朱德整编,天心芋下面站着的有陈毅、林彪、粟裕和杨至诚等,他们是革命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杨至诚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红军的后期之父,一是军事教育家。1928年秋天,杨至成参加指挥的保卫井冈山黄洋界的战斗,用灵活的机动性战术,勇敢的顽强精神,将超出本部人马十几倍进犯的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失败而逃,守卫了阵地,受到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赞扬。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到敌军宵遁”就是描述这次战斗的情景。杨至成将军在保卫井冈山的一一七溪岭、大庾岭两次战斗中腹腔和右脚分别五处中弹受伤,在不能继续带兵打仗的情况下,从此与后勤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先后担任红四军和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学校校长、红军总兵站站长、红军总供给部部长,还担负起毛主席的工作人员。在敌人重重封锁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创建了红军供给学校,培养人才办工厂,为红军解决了基本上的物质供给问题。在长征中,他担负供给中央红军纵队的全部后勤保障工作,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他带领全团日夜奋战,沿途宣传,组织民众,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开展打土豪,没收大洋、黄金、粮、油、布匹、棉花、衣服、雨俱、药品等物资给予部队,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在遵义、桐梓、仁怀等县准备了7万多元大洋和食盐,筹办的大量物质,对红军顺利翻越雪山草地发挥了作用。到延安后,他担任一方面军后勤部长,积极组织挖掘窑洞,建立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牛、马、人力车运输队、伤员担架队,制造武器弹药,生产军供物质,为部队服务。他要求后勤人员做到部队打到哪里,后勤保障工作做到哪里。国民党军队猖狂进攻延安时,战火紧急,物质消耗大,由于后勤供需充足,红军在东征和西征两大战役中消灭敌军13个团,杨至成当时还兼任黄河两延的卫戌司令员,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作出了贡献。先后担任红四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长、军委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一方面军后勤部长。红军到达陕北后,他率领后勤部参加红军的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为巩固陕北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38年夏天到苏联治病,进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1月回到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长。建国后,先后担任华中军区军需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长、军委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第三:在父子将军里,粟裕和粟戎生是军事父子。粟裕是大将衔,粟戎生从基础干起,经过班排连营团师军到大军区副司令员锻炼,先后佩戴少将、中将军衔。最后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民委委员岗位奉献自已的余热。在全国也是少有的,父子均从基层干起,达到事业的顶峰。粟戎生中将,1942年10月生,原籍湖南会同,生于江苏扬州。粟裕大将之子,母亲楚青,侗族。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习。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1月——1970年1月地空导弹部队任战士、班长、技师、排长,参加抗美援越和国土防空作战,在1967年击落美侦察机作战中荣立三等功。1970年1月——1983年1月,在陆军野战部队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参谋、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在连长任上荣立三等功。1983年1月——1983年5月,在总参炮兵研究所任研究员。1983年任步兵第200师师长、1985年任第67集团军参谋长。1983年5月——1989年1月,在陆军野战部队任师长、军参谋长,其间85年2月至86年6月参加老山防御作战。1989年1月——1993年1月任总参军务部副部长。 1993年1月——1998年8月任第24集团军长。 1998年8月——2006年1月任军区副司令员。199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6年1月于63岁退休。《沙场点兵》电视连续剧中,军区副司令员的原型就是粟戎生。粟戎生同志在工作中结合部队建设和作战训练实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出了一套指挥自动化系统)等多项奖励,并获得国家专利技术10余项。参加过抗美援越作战、国土防空作战和边境防御作战。对作战指挥、指挥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战役战术训练等领域的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诣。直接参与信息化革新项目达30余项,深入研究并积极倡导和多次组织了师旅级部队全过程、全时空、全要素的实兵对抗训练。是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特聘教授,曾任全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军指挥自动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一位毕业于哈军工的带兵的将军、军事实干家,一位无愧于名将之后的将门虎子、军中硬汉。
    第四、在开国将军里还有一位侗族少将曹玉清。1955年,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共有1614名(包括以后补授、晋升的在内)开国将领被授予元帅和将军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籍贯是湖南新晃(原晃县)的曹玉清将军(1906——1991),经历坎坷。1924年入黔军王培部。1926年王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参加北伐,曹玉清随二十八师二团一营叁连出征,参加攻打宜昌、安庆、徐州、临城、泰安等战役战斗。1927年,蒋介石将王天培杀害,十军解体。曹玉清等30余人投奔驻防江西的滇军第叁军警卫营四连。1928年,叁军改为整编第七师,曹任该师工兵营叁连叁排下士班长。1929年春,二排驻防江西万载县城。1929年清明节,曹玉清率部在万载县城暴动,投奔在平江、浏阳、万载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黄公略部。曹玉清历任红5军2纵队3大队分队长、2大队中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红军攻打湖北阳新县城,曹玉清率四中队攻坚。因负重伤在阳新龙港医院治疗。7月伤愈,因远离部队,据湘鄂赣边区党委指示,与同出院的同志和轻伤员重新组成红军纵队。8月北渡长江,与黄梅、广济、浠水一带地方游击队合编成立红15军,任1团8连连长。9月,随15军转入鄂豫皖根据地。1931年初,红1军、红15军合并成立红4军,任红4军10师30团1营3连连长,7月初任28团3营副营长。10月,成立红25军,任72师128团2营营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苏家埠战役中,率部打阻击,头部负重伤仍继续指挥战斗。6月被当作"改组派"逮捕关押。是年秋,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时才获释放,任总指挥部电台担运队班长,1933年10月任队长。1934年红四方面军成立川陕指挥部,任川陕独立团3营营长,参加创建咱陕革命根据地斗争。长征时曹玉清任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兵站二大站科长。曹玉清参加西路军西征。西路军失败后,曹玉清被俘,与敌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国共合作后,回到援西军教导团,进延安抗大第3期一大队叁中队学习。抗日战争,曹玉清被分配到新四军工作,历任河南竹沟留守处教导队中队长、新四军5师4团团长、38团政委。参加和领导了开辟洪湖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毕业于抗大第5期。中原突围前,曹玉清到皮旅任3团团长。著名的皮旅,有6名干部在1955年到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少将军衔:副旅长方普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林祥、1团团长王诚汉、2团团长钟发生、政委张春森、3团团长曹玉清。中原突围时,皮旅抢渡磨子潭,曹玉清率领1营,用仅有的5只小船渡过河担任警戒。这时国民党军的一个营抢先占领了河东金鸡岭,曹玉清立即组织1营与敌激战,将敌击退,牢牢控制了渡河登陆点,掩护全旅渡河。中原突围后,1旅准备向东北方向进行再次突围。曹玉清建议,大别山区东北方向敌有重兵防守,应先向西突,将敌主力引进大别山后,再甩开敌人到苏北和新四军苏北部队会合。建议被采纳,1旅突围成功。到苏北后,曹参与指挥莲水战役、莱芜战役围歼战、两准保卫站。1945年底任1旅副旅长。1947年元月,1旅改为新四军独立师,任副师长。参加了孟良崮战役。1948年底,任晋冀鲁豫军区14纵队41旅旅长。19497月14纵队改为70军,任70军209师师长。参加解放安阳、新乡、邯郸等战役。1951年,曹玉清入朝作战,任68军204师师长。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性反击,参与指挥江原道、文登里至鱼隐山一线的阻击战和“伤心岭”战斗。他集中五个团的无后座力炮、向美2师发起短距离突然攻击,创造24天摧毁美军40多辆坦克的战绩。曹玉清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2年回国后,在天津学文化。任66军198师师长、66军副参谋长。1955年7月任山西省兵役局局长,1960年任山西省军区参谋长,1962年2月,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曹玉清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在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元月,曹玉清与军区司令员陈金钰、副司令员赵冠英等12名军区党委常委,遵照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关于军队不直接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的指示,反对省军区直接参加山西造反“一.一二”夺权,并向上级写了报告。但在林彪签发到全军军以上党委的电报中,被指责为“怕字当头,不敢革命”,是“口头革命派”使他们受到批判和斗争。直到1980年5月此案才平反。1967年3月至1976年,玉清率军区部分干部支援山西地方工作,任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兼业务组副组长,主管全省农业和财贸工作。期间顶住"左"的干挠,为发展山西的农业和财贸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曾到全省80%以上的县和大、中型水利工地调查研究,现场办公,深入到30多个贫困县的山庄窝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不管走到哪里,张口粮棉油,闭口农林水,人们称他“农业通”,“粮棉油干部”。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去世,副兵团职。他历任分队长、连长、副营长、团长、团政委、旅长、师长、省兵役局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原顾问等职。
    因此在少数民族将军系列里,只有侗族和汉族可比。从大将到少将一个不少。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年9月开始实行军衔制,至1965年5月,共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10人,其中少数民族1人;上将军衔57人,其中少数民族4人;中将军衔177人,其中少数民族9人;少将军衔1360人,其中少数民族35人。在授衔的1614人中,有少数民族将军49人,涵盖12个少数民族。
    按担任大将、中将、少将多少排列:
    侗族3人,大将粟裕,  上将杨至成、少将曹玉清;
    壮族13人,上将韦国清,  中将韦杰、冼恒汉、覃健,少将韦祖珍、卢绍武、欧致富、吴西、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朱鹤云、黄新友;
    蒙古族5人,上将乌兰夫,少将孔飞、吴涛、廷懋、索立波;
    瑶族1人,上将李涛;
    满族7人,中将丁秋生、万毅,少将白志文、赵东寰、赵承金、郭维城、高存信;
    藏族5人,中将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措饶杰,少将桑颇•才旺仁增、黄正清、凯墨•索南旺堆; 
    土家族6人,中将廖汉生,少将范子瑜、黎化南、彭飞、郑国、李元明;
    维吾尔族4人,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曹达诺夫•扎伊尔、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祖农•太也夫;
    回族2人,  少将刘世昌、刘瑞方;
    苗族1人,  少将黄忠诚;
    塔塔尔族 1人,少将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京族1人,少将洪水(越南籍)。
    1988年9月,我军恢复军衔后,截至2011年9月,共授予少数民族将军上将3人,中将11人。他们分别来自5个民族。满族5人,上将于永波、隗福临,中将丁一平、孙福、赵丛;朝鲜族4人,上将赵南起,中将金仁燮、李永泰、崔景龙;回族3人,中将马子龙、刘振来、沙显明; 侗族1人,中将粟戎生;维吾尔族1人,马米托夫•吐尔逊中将。论将军数量,壮族第一,满族第二,土家族第三。论将军质量和序列分布,侗族第一,壮族、蒙古族、瑶族、满族、朝鲜族排后。
    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方面,在49位少数民族开国将军中有6位当选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是:粟裕大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总理级,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军委负责人、中顾委常委)、韦国清上将(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廖汉生中将、赛福鼎•艾则孜中将(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历任一、二、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中将(全国政协副主席,任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来都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上将(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还于1983年至1988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侗乡的革命老区县有贵州有三类老区铜仁市石阡县(有青阳、枫香、坪地场、龙井、石固、坪山、甘溪、聚凤、大沙坝9个仡佬族侗族乡)、江口县(有民和、官和、坝盘3个侗族土家族苗族乡)、松桃苗族自治县(有侗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榕江县、锦屏县、从江县革命老区。
    湖南有二类老区县怀化市溆浦县(有龙潭镇、葛竹坪镇岚水江、老院子、旗形、庄坪、福坪村,小回龙乡银塘、月溪、大同、东垅村和黄茅园乡粟姓侗寨)、四类老区县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会同县(有炮团、宝田、蒲稳、金子岩、漠滨、青朗6个侗族苗族乡)革命老区,邵阳市绥宁县(有东山、朝仪、鹅公岭、寨市、乐安铺、枫木团6个侗族乡或侗族苗族乡)、城步苗族自治县(有长安营镇大寨村、岩寨村侗寨聚居)。
    广西二类老区县(市)有: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侗族是自治主体民族)。三类老区县(市、区)有: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龙岸镇大蒙村侗寨聚居)、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有1个滚贝侗族乡,大年、良寨、拱洞、安太、洞头、中寨、四荣、三防、汪洞、同练、安陲、白云等乡均有分布)。四类老区县(市、区)有: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湖北二类老区县、市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有长潭河、晓关2个侗族乡);属于三类老区县、市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有芭蕉1个侗族乡)。
    著名抗战文物和纪念地有:湖南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抗日战争胜利芷江受降纪念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中美空军航校旧址、湖南会同粟裕故居及纪念馆、纪念碑、贵州三穗杨至成故居及纪念馆、贵州天柱高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湖南绥宁抗日阵亡壮士纪念碑、湖南溆浦山门第十八军第十一师(杨伯涛任师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坊、江苏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粟裕司令员指挥的高邮战役,有高邮受降和日酋向粟裕献刀)。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公布 飞虎队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芷江受降旧址和纪念馆(含受降会场、受降纪念坊、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梁直平将军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罗成章支队长参加)、江苏南京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梁直平将军参加)、山东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有粟裕骨灰撒放处)、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浙江省长兴县,粟裕任司令员)、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江苏省盐城市)、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江苏省淮安市,粟裕任华中分局常委、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浙江省余姚市、慈溪市,1942-1945年粟裕创建)、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和平村旧址(贵州省镇远县)、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江苏常州溧阳市)、黄桥战斗旧址(江苏泰州泰兴市)。粟裕在抗日战争期间指挥战役战斗的纪念馆有: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黄山纪念馆、韦岗战斗胜利遗址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车桥战役纪念馆、苏中公学纪念馆、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新四军天目山反顽战役纪念馆、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江苏高邮)。

    侗乡八百里,侗胞三百万。谨以此文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侗族烈士和侗族将帅、指战员和侗族人民!(152页184456字)
    2015年6月17日粟裕司令员指挥韦岗处女战胜利77周年之日定稿

    作者简介:吴跃军,侗族知名文化学者,粟裕学研究开创者。《中国侗族军事史》、《粟裕学概论》编写组组长。《中国侗族》学术顾问。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粟裕研究组成员。湖南省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省怀化市雪峰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怀化市粟裕研究会筹备委员会顾问。在中红网等媒体发表多篇作品。
    参考书目:
    1.《侗族通史》(上、下卷),《侗族通史》编委会编,石开忠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2.《湖南民族探秘》(上、下卷),吴万源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版。
    3.《永恒的怀念——纪念爱国将领梁直平将军诞辰一百周年》,主编:罗晖。2007年9月。
    4.《十年征战——侗族老红军杨德忠》,王国华著,作家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5.《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军事志》,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6.《黔东南文史资料•第七辑人物史料专辑》,政协黔东南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89年3月编。
    7.《淮然斋文龙——陈衣诗文选》,陈衣著、龚永辉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8.《恩施名人》,恩施州政协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6月版。
    9.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王秀鑫、郭德宏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3月版。
    10.长篇人物传记诗集《粟裕:血与火的交响》,水光著,白山出版社2015年修订再版。
    11.《鼓楼•粟裕学研究》特刊(湖南省侗学研究会编,编委会主任:吴宗源,副主任:石佳能、吴跃军,执行主编:吴跃军),2013年8月版。
    12.文集《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主编:吴宗源、副主编:杨进铨、石佳能、吴跃军)广西政协原副主席莫虚光序。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顾问:朱楹、莫虚光。
    13.中华民族全书《中国侗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吴跃军系13个学术顾问之一)(杨筑慧著)。
    14. 《侗族通览》,冼光位主编,邓敏文、杨进铨总纂,广西人民出版社。
    15. 《侗族百年实录》,吴宗源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
    16.《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17.《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
    18.《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粟裕文选》三卷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粟裕论苏中抗战》,江苏人民出版社
    21.《千万里转战》,上海文艺出版社
    22.《名将粟裕》,新华出版社
    23.《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24.《粟裕大将》,郑乃藏、王楠著,海燕出版社
    25.《大将粟裕》,徐学初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6.《粟裕传奇》,赵一鸿著,成都出版社
    27.《粟裕大将》,熊铮彦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8.《粟裕大将军》,侗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9.《虎啸血野——华东野战军征战实录》,侗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30.《苍松劲草——粟裕研究笔记》,吴跃军著,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31.《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与现代战争理论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
    32.《粟裕作战指挥艺术》,寿晓松著,解放军出版社
    33.《粟裕兵法》,陈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
    34.《侗族诗选》,粟永华、吴浩主编,黄钟警、吴跃军副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35.《纪念粟裕逝世十周年论文集》,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及遂县县委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36.《慰英灵——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徐充、刘顺发编。
    37.《缅怀——粟裕大将九五诞辰纪念文章》,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编
    38.《妙策长留天地间》,南京粟裕军事思想研究组编
    39.《光荣战斗的一生》,中共会同县委党史办公室编
    40.《粟裕大将的故事》,梁源辉编著,中国图书出版社
    41.《粟裕研究文萃》1-5辑,新四军苏中公学校史南京研究会粟裕研究委员会编
    42.《粟裕研究信息》1—13期,新四军苏中公学校史南京研究会粟裕研究委员会编
    43.《粟裕研究通讯》1-12期,江苏省南通市中共党史研究会粟裕研究组编
    44.《粟裕研究资讯》(1-50期),湖南粟裕研究室、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粟裕纪念馆编。
    45.《雄风劲旅一路歌》,吕韧敏总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46.《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中央编译出版社
    47.《1955年授衔回眸》,古风著,海潮出版社
    48.《侗族文化词典》,欧潮泉、姜大谦编,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49.《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本
    50.《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鞠开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51.《开国第一将粟裕》,张光彩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52.《粟裕之谜》,吴跃军著,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7
    53.《思金米——怀念粟裕诗选》第四版,水光编著,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7年版
    54.长诗《粟裕战歌》,吴洪浩著,黄河出版社2007年版
    55.长诗《军事奇才粟裕公》,何苏平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56.《粟裕画传》,孙志军、粟戎生主编,中国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7.《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张雄文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列入人民联盟文库2012年版。
    58.长诗《将星颂》,张成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59.《抗日名将粟裕》,何苏平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60.《粟裕年谱》,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朱楹、温镜湖撰稿。
    61.《粟裕纪念文集》,军事科学院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新四军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63.《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新四军抗战纪实》,侯树栋、范震江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名将粟裕珍闻录》,张雄文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6.《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张雄文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7.《车桥战役》,施向平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68.《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军事思想精粹》,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9.《在粟裕身边的战斗岁月——老侦察科长严振衡的回忆》,严晓燕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0.《杨柏涛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71.《王一知纪念文集》,《王一知纪念文集》编委会2003年编。
    72.《开国上将杨至成》,窦孝鹏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版。
    73.《杨至成传》,王国华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74.《王天培将军》,田尚培著,银河出版社2001年版。
    75.《北伐枭将——王天培兄弟秘史》,游浩波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6.《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之经过》,华中师范学院1955年版。
    77.有关粟裕参加指挥的战斗、战役网上纪念馆和侗族将军相关网络资料。

    附录一:从抗日战场走出的侗族籍党和国家领导人、侗族抗日将军和侗族抗日知名人物

    吴宗尧(1877~1951),侗族,光绪三年(1877)出生,今茶坪乡马鬃村人。民国四年至十四年(1915—1925)曾在当地任保长、乡长、小学校长、五区团练指挥、晃县联合总局总指挥等职。其间颇热心于乡间公益,维护地方治安,清剿土匪,因而在地方较有名望。
  民国十五年(1926),吴率团兵及乡中青年,入黔军王天培部,任该部龙克荣团3营营长。同年9月,王天培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0军,出师北伐,吴亦随往,后被委为新兵团团长。北伐至武汉时,因吴缺乏指挥正规作战的军事才能,被解职返乡。
  民国十七年(1928)后,吴历任五区团练指挥、乡长、晃县挨户团总局副主任、晃县清乡委员。民国二十一年(1934)9月,贵州军阀王家烈为堵截红6军团西进,委吴为“岑青玉穗四县区指挥”,“令其认真整顿民团以资防剿”。10月1口,吴在湘黔交界之地的四方井老哨坡防线“谨请就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吴加入“同善社”,递进至“天恩”。民国二十八年(1939),曾支持杨畏三等在凉伞地区领导的反抗兵役暴动。
  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同善社”大首领“顶航”李焕章等受汪伪旨意,至洪江召集湘西和黔东南“同善社”恩职首领20余人密会。利用群众对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横征暴敛的不满情绪,企图举行暴动,组织“救国救民先行定国军”湖南第2军。吴赴会,并充任第2军第5路司令,负责湘西黔东南地区事务。
  返晃后,吴宗尧秘密串连黔东南数县“同善社”头目,于晃县马鬃岭筹划暴动,组建3个大队15个分队。10月2日,吴率众攻占登丰、良知两乡公所,23日攻占贵州青溪县城。此时,黔东南松桃、镇远、三穗等14个县两万余众与其呼应,进行暴动,攻占5座县城。后经国民党政府派正规部队与地方武装合围进剿,暴动逐渐平息。吴见大势已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6月向镇远专署投案自首,民国三十六年(1947)释放,回乡隐居。
  1950年7月,盘踞在凉伞的大匪首杨德庄,利用吴宗尧在当地的影响,拉吴出任“反共救国军湘黔边区游击策进委员会”主任。吴被迫受任后为该匪部召集会议3次,筹备粮食1200担,子弹款500元(银元),服装费1000元(银元)。12月解放军剿匪部队进驻凉伞,吴携武器向解放军投诚。据其历史罪恶,1951年元月被晃县人民法庭判处死刑。1981年落实政策,按投诚人员对待。

    吴通翰(1883~1964年)侗族。号文卿,平等乡平等寨人。1914年毕业于龙胜县师范讲习所,在平等私馆执教。1916至1920年任北区团局局长。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组织大本营,吴通翰赴桂林投入革命军,被委任为桂林警备处龙胜警备连连长。1922年加入石成山自治军,担任营长。1923年,离开部队回故里,被选为县参议员,历任5年。
    1928年,吴通翰复入军界,任龙胜县民团副司令,剿匪甚力。凡县境发现股匪骚扰,均亲率团兵征剿,多获胜而归。一时股匪不敢在县境骚扰,绥宁县边境豪富者均至平等一带避难。但通翰将1933年瑶族人民起义亦当作“匪患”,率团兵窜入瑶区枫木寨,助桀为虐。事后,他深感内疚,辞去县民团副司令职,回家闭居。未久,有人控告他通匪而被捕入狱,地方民众和乡绅联名呈文县府,证明吴通翰无通匪其事。县政府即派员查实,确无其事,方以无罪释放。他悠闲在家,养几十尾草鱼,每天刈草投喂。
    1938年,吴通翰被选为县临时参议会议长。1940年换届选举,被连选连任。当时李超然对龙胜政界人士形象素描诗中有云:“陈远坤议席落选,吴通翰稳坐钓鱼台。”
    1944年日军逼近桂林, 是年5月吴通翰就任龙胜县抗日指挥部副指挥长(指挥长为县长赵家晋)。对宣传抗日救国和支前工作有一定贡献。1946年冬,吴受县长赵家晋之托,规劝骚扰湘边的杨瓜(即陈学珍)股匪近百人下山投诚,安定湘边。
    1947年,吴通翰参加南京“国大代表”竞选,击败政敌黄人超和曾视远,以绝对多数选票当选。1948年3月,他携私人秘书(去开会期间的秘书)出席南京国民大会代表会会议。
    吴通翰居官多年,仍着侗族农民便服,平易近人,扶贫济困。农民吴有方因病早亡,留下双目失明的老母无人抚养, 通翰亲自将她搀扶到家侍奉如亲生母达十多年, 直至送终。
    1932年平等村稻田受灾歉收,五荒六月多数贫农无米下锅,通翰带头施粥救济,随即请殷实富户捐粮接济,直至稻谷成熟。
    1949年5月, 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平等农民揭竿而起,推翻了国民党乡村政权,成立了人民政府,吴通翰也为革命游击队出谋献计。其子吴世光参加游击队,先后担任龙胜东北解放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和游击队三中队指导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吴通翰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参加龙胜自治县成立大会。1956年为县政协委员。
    1957年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历任7年,直至逝世。1963年为自治区政协委员。
    1964年8月, 吴通翰跌伤住进县医院,政府派人照料,他无限感激,但因无子女在身边侍候(注),恩怨交织,临终赋诗云:“虚度韶华八一年,愧无建树利民间,自怜身世独惨叹,始解不由埋怨天,儿女无情先见背,残阳暗淡倍愁添,晚年幸得红光照,感谢党恩赴乐园”。

    杨永清(1886--1950)中将。侗族,原名佐贤,字伯轩,湖南芷江人。1924年7月任湘军第1师17旅少将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2旅旅长,参加北伐,1928年6月任第40军83师中将师长,同年部队缩编,任第8师23旅少将旅长,旋借故离职回乡,1930年任湘西上游各县联合维持治安会主席,1935年10月任湘西绥靖公署七县联防剿匪总指挥,抗战爆发后任第70军暂编13旅旅长,1938年5月任湖南民众抗日自卫团军事参议会少将参议,1939年任湘鄂川黔边区绥靖公署高级顾问,1949年3月任芷江警备司令部司令,并兼任长沙绥靖公署清剿第3纵队司令,9月任湖南省政府委员,10月任湘西剿共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1950年11月20日在芷江被俘,12月26日被处决。

    邓维海(1887-1953) 又名案清,号晴州,男,侗族。靖洲、绥宁、通道三县清剿指挥部少将指挥官,湘桂黔少数民族地区“苗王”(实为侗王)。
    1887年生,祖籍靖州江东,出生于绥宁县石驿里。少年时受当地才子赵得胜精心辅导,学成英文。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宣统二年(1910)毕业回县,先到县城在市任教,尔后在双江办私塾。民国6年(1917),张勋复辞。湖南省督军谭延闿与其他省督军一同声电讨逆。邓受朋友之荐到谭部任副官,后因群雄割据、军阀混战而返乡。民国13年(1924),投靠湘军第五师师长杨玉泽,受命在四里(即罗岩里、石驿里、芙蓉里和半里,今为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木脚、临口、菁芜洲、下乡、双江、马龙、传素、陇城、坪阳、甘溪等乡镇)一带组建湘军第五支队,任支队长;乘机在双江盘古庙开设兵工厂,制造单响马步枪500余支;并网罗四里各个山寨头人,割据称雄,一举成为湘桂黔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云人物。翌年,第五支队解散,出任绥宁县第四区自治筹备处主任。民国17年(1928),任守望队队长,因维持地方治安,势力日增,被称为“海公”、“海胡子”,邻近诸县称之为“苗王”。
    民国23年(1934),邓任绥宁县营建委员会主任,在临口、下乡、双江一线修筑碉堡,阻截红军。翌年调任第四区(即上文之四里)团防局局长,因官场倾轧,难以立足,不久即辞职回家,闲居十余年。民国34年(1945)湘桂黔边区大旱,次年饥荒,饿殍无数。邓顺应民意,要求县府开仓赈灾,县府却置之不理。邓怒令周边各保保长打开官仓、赈济灾民,并声明“如果县府追究,由我一人承担”。百姓因此而渡过饥荒。
    民国36年(1947),邓竞选“国大代表”不遂,仅得“边疆国大代表”礼帽一顶,乃拒不接受。次年3月,县府通知他赴南京参加“国大代表”会议,亦被其拒绝。随后,偕同《湖南日报》记者陶毅前往长沙检举报告绥宁县作弊。《湖南日报》和《中央日报》先后刊文予以披露,县长康文江被迫下台。民国37年(1948)12月,邓出任绥宁县义务警察指挥部指挥官。翌年6月,任绥宁县自卫团副团长;7月,任团长。9月12日,被广州国民党政府国防部次长兼第一兵团司令、湖南省主席兼湖南保安司令黄杰任命为靖(县)、绥(宁)、通(道)三县清剿指挥部(亦称靖、绥、通三县勘乱指挥部)少将指挥官,并于29日在县城在市镇杨家祠堂成立靖、绥、通三县清剿指挥部,下设1个直属大队、3个支队。
    1949年10月10日,绥宁解放。邓派人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代表王汉昭取得联系,在临口商谈有关起义事宜;17日,率部在下乡禾场起义,所属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湘桂黔边区纵队,任司令员。随后派人向导解放大军过境、进军广西,并组织人员为解放军筹集粮食50多万公斤;同时,负责维护地方治安。1950年2月,匪“中华民族自救军第三方面军第五纵队”攻陷绥宁县城。邓率部收复县城。同月,保送杨光龙等20余名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赴桂林军政大学学习。不久,奉命移防靖县(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第一四O师第四一八团撤离靖县,邓被送往芷江学习。6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湘西军分区高级参谋。1953年在芷江病逝,享年66岁。

    王天锡(1893~1979) 陆军中将,国民革命军副军长。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名天德,贵州天柱邦洞织云人,侗族。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副军长,兼二十八师师长。民国二十年(1931)反蒋介石失败,解甲归田。后又出任贵州省警务处长兼贵阳警备司令、兵役部独昆线兵役督导专员等职。民国三十二年(1943)冬日军占领独山,第二次解甲归田。民国三十三年(1944),出任国民政府第三方面军高级参谋、四十九军前敌总指挥。在湘、桂指挥抗战。抗战胜利后,坚决不受功勋,三度解甲归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表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政府政策。1950年,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政协贵州省委员会委员和民革贵州省委员会委员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8年经贵州省委批准改正。1979年8月在贵阳病逝。

    周继武(1893~1951)国民革命军少将。侗族民主人士。又名礼郁,字世勋,贵州省剑河县镇江乡关口村人。16岁入清营当兵。贵州光复后入新军。选送云南讲武学堂深造。曾任第五混成旅少校军械官、习水县知事、陆军第一师左路军一营营长、黔军总司令部游击队第一支队长、独立旅少将旅长、黔军东南路清乡司令、黎平县县长、剑河县参议长等职。为人刚正不阿,不肯趋炎附势。民国十八年(1929)在军中组织“平民会”,提出“打倒贪官污吏”口号。民国二十三年(1934)不愿参与围剿红军,率部转移西康。当局关押其父母,逼其卸甲回乡。1949年弃暗投明,加入贵阳民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贵阳军事接管部的工作。1951年任剑河县解放委员会主任,组织南明、温泉游击队与盘踞在剑河县的国民党残匪开展武装斗争,配合解放军收复剑河县。任剑河县副县长兼县剿匪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殁于镇远专署农林科副科长任上。

    舒守恂 (1896~1955),号幼恂,侗族,光绪十二年(1886)出生于晃州平三里(今晏家乡)港溪。幼年随父舒润寓居芷江、长沙等地。民国三年(1914),由长沙农业中学毕业考入北平法政大学。民国九年(1920),结业后在长沙法政学校任教两年余,以后踏入仕途。民国十一年(1922)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曾两度任湖南省参议员。1925年任永绥县长,未几又任国民革命军44军军事法官,参加北伐。民国十七年(1928)和民国二十年(1931)任江苏省及湖南省视察员,并在南京加入中国国民党。
  幼恂一生主要经历是从事教育及新闻事业。民国二十八(1939)弃官返回故里,面对落后的教育状况,与周常沛、胡楚藩等筹创晃县县立初级中学,开晃县中学教育之先河,并在该校任国文教员达7年之久。民国三十四年(1945),受聘任芷江沅郡中学校长,此期间还兼任芷江区中等学校委员会主试委员,管理湘西中等学校甄别考试。民国三十七年(1948)又返回晃中任教3年。执教之余,兼任《晃县民报》主编及芷江《春秋晚报》名誉董事,并常为《芷江民报》、沅陵《力报》、辰溪《晨报》撰稿。幼恂擅长杂文,作品除在报刊发表外,汇编有民国时期侗族惟一作家作品集《东山集》,收文章、诗词等130余篇,由中国晨报社出版,该社主编冯英子等为是书作序,曾在湘西各书店发行。
  舒守恂善言谈,广交际。执教时,同行间过往甚密,还常邀学生在家做客,师生关系融洽。抗日战争时期,为“七•七”纪念撰文说:“欲达到收复失地,湔雪国耻唯有铁与血耳!”对旧中国官场之腐败恶习,深恶痛绝:“吾晃地处极边,官斯土者,勾结豪劣,擅作福威,公行贿赂,晃人苦于兵燹,苦于苛政,苦于豪劣者久矣!”“吾晃正气不伸,公理沦亡久矣!”还多次呼吁当局要努力改变晃县落后面貌:“抗战六年以来,晃县的文化,究竟进步了没有?我们不要粉饰,我们要自己检讨,小学教育程度的水准,与抗战前比较,似乎半斤八两,没有多少区别。”然其思想也有消极落后一面,一些作品明显露出对新生事物的抵触。1955年,在家乡港溪病逝,终年59岁。

    粟昌福(1896-1958)侗族社会贤达,会同行署副专员。
    湖南省通道县人,侗族,1896年出生于通道县独坡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母早故,兄弟分家,乃投靠亲戚,强识富家子弟杨仕敏。杨父见他聪明伶俐,便送他进私塾读了6年书。入县立高等小学的次年,因学费无济而辍学回家,靠种田、做木工维持生活。1920年,在村里当小学教员。1924年任独坡乡乡长。针对匪患猖獗,他动员乡民围栏塞寨,扼守隘口,协力防匪。独坡匪患日少,乡民十分感激。
    1931年6月8日,桂匪杨昌辉率百余匪徒侵扰独坡八寨。他率民众奋起抗击。终因土匪武器精良,乡民伤亡惨重,被掳去男女数百人。血的教训使他认识到:防匪必须武装群众!于是组织自卫大队,多次打败桂匪侵扰。他名声大振,乡民称为“粟大王”。邻近诸县汉人称之为“苗王”。
    1933年参加贺竞成反蒋在靖县组织的“全民救国军”,任第三营营长,奉命攻打洪江,因兵力悬殊失败。他向陈子贤、李觉投降,被送进中央军校学习,仅3个月便厌学而潜回老家。1935年。任通道县常备独立中队队长。1936年,复任独坡乡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实行征兵制。在独坡,他将县政府所分配的征兵名额,按田亩派款,田多多出,田少少出,无田不出,将所收的款项买了充当壮丁,使贫苦农民免受派丁之苦,深得民心。其时,湘军徐君虎反蒋,率200多人退到贵州六桑,又移驻上岩,所有给养都是由他为之筹措。其真诚豪爽,令徐感动不已。不久,徐部退至广西。他也先后调任团头乡乡长、播阳乡乡长。1938年加入国民党。
1945年春,木瓜富户杨文彩举办60大寿,收受群众钱财,被罚款300银元。他用这300银元在上岩修建校舍两栋,将独坡中心小学移迁上岩。1946年当选为通道县参议会副参议长。1947年又当选为“国大代表”。1949年8月,他拥护程潜、陈明仁两将军的主张,宣布起义。同年10月,他率县自卫团接受改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湘桂黔边区纵队”,任副司令员兼第四支队大队长。10月20日,通道和平解放。他接受中国人民解放第十三兵团的指示,负责维持地方治安,筹备军粮,保护交通,选派向导,保证解放大军顺利过境。12月任通道剿匪委员会主任。1950年2月任通道县临时人民政府县长。遵照会同地委指示,选送64名有一定文化的少数民族青年到会同地委民族干部训练班学习,为通道民主建设和各项建设准备干部。
    1950年4月,解放军撤离南三县。反动势力重新抬头,湘桂黔边区纵队瓦解。通道陷入匪手。他退驻独坡老家,提出“守住独坡,等待大军”的战斗口号。7月,因受黔匪杨标威逼,以“受编不受调”为条件,就任匪“十三纵队”司令之职,进驻县城。8月,借口催粮躲回上岩,“十三纵队”无形瓦解。11月20日,解放军进驻通道,请其出山。12月25日任通道县民族民主人民联合政府县长。在清剿土匪、收缴民枪、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3月任会同行署副专员,负责文教卫体工作。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冬含冤逝世,终年62岁。1979年4月12日,中共湖南省正式下文为其平反昭雪。

    杨政凡(1896—1992) ,侗族,三穗县长吉乡司前村人。祖父为清朝军官,驻守清江柳霁、章汉 等地。父为秀才,在柳落塘、南岑塘设馆教书,政凡随父读古书。14 岁进邛水城上新学堂,后转镇 远深造。民国六年(1917 年)投黔军一团二营六连当兵,因有文化,不到一年就升任连长。民国十 五年(1926年)编入北伐军第十军二十八师,任司书、军需,随军长王天培北伐,出湘鄂,入皖苏, 战至山东泰安。1927 年 9 月,王天培被害后部队改编归白崇禧部,不久离队由南京回贵阳。11 月投 贵州省主席周西成,被重用,即委为遵义县征收局局长。其间积极为周西成筹集军饷,介绍有技术的 友人花菜峰建成贵阳发电厂,去上海怡和洋行购置汽车,修建省城公路等有功,被委为黔军第二十五 军参军和贵州省政府参议,参与周西成制定抵制蒋介石派大员入黔计划。民国二十八年(1929 年) 任玉屏县县长, 因支持地方民众反对天主教为非作歹, 赶走德国神父鲍格菲戈, 被沅州教区告到南京, 蒋介石命武汉行营军法处主任何成绪派兵将杨政凡押至湖南凤凰。中途得一铜仁籍军官相救,逃回贵 阳,向省长毛光翔禀报,毛光翔称赞他是“一位有骨气的县长” ! 1930 年, 被委任为黄平县县长。 1931 年 3 月用罚没脏款 7900 元大洋修建黄平中学, 选址在孔庙, 抓紧集资投劳,折城隍庙、白衣庵、善化寺等城乡庙宇,不到半年即建成教室 4 个,利用原殿宇改建 办公室,寝室和生活用房 14 间,还开辟操场,塑校门牌坊。当年招收新生两个班,并在省教育厅立 案注册。杨县长兼任首任校长,亲自上课,教学生写日记,教唱新歌: “亚人应种亚人田,黄族应享 黄族权,青年,青年,切莫同种自相残,忍教欧美着先鞭!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手挽 狂澜方不负,思前想后追先贤! ”自编地理常识教学生诵读: “亚洲幅原广,祖国版图宽。边地蒙新藏, 富饶数中原。苏粤闽浙赣,湘黔桂滇川。鄂皖直鲁豫,秦晋连陕甘。黑龙接吉林,辽宁看台湾。五区三个市,港澳在南端。地形海棠叶,文化自古传。 ” 民国二十二年(1933)杨政凡在黔军第二十五军第三司任秘书,后受聘任省公安局总务科长。中 央军入黔后被解除职务,因对蒋介石“一箭双雕”手段和《剿匪纪要》不满,被别动队关押多天,经 友人用钱营救方得出。 后任贵阳青岩区区长兼小学校长, 协助公路总段长花菜峰测量和督修湘黔公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二十九年(1930 年)任三穗县政府秘书,协助县长刘重农破获抢劫金库大案, 后调镇远专署协助专员刘时范平息“黔东事变” ,协助一九九师收缴民间枪支,到雷山西江、台江革东、剑河岑松、镇远元兆做善后安抚工作。协助督修穗黔公路、督修三穗飞机场,任小学教育师资培 训班班主任,做抗日宣传活动,组织学员唱抗日歌曲,演街头活报剧等。抗战胜利后任毕节法院、黎 平法院书记官。 1949 年三穗解放,杨政凡作为开明绅士积极参加三穗县支前委员会工作,被选为三穗县第一届、 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执委、常委兼秘书长,主动捐出全部家产给农会,做上层人士统战工作,做 抗美援朝宣传工作,因有成绩被县长刘秀峰赞扬。1952 年调县建设科工作,主持拆掉天主堂,修建三穗县人民会堂和三穗县委大楼。1959 年三穗并合镇远县,杨政凡调任镇远县粮食局副股长。1962 年当选为镇远县第二届政协委员。90 高龄还经常学习政治,积极提供和撰写“三亲”文史资料。

    周志群(1897-1948)三穗县青洞人,侗族。芦沟桥事变后,任国民政府军独立第六旅旅长,少将。在马金战役挫败日军。在攻打南昌中,任前敌指挥,在距南昌城15公里的莲塘与日寇交战,他亲率步兵勇猛冲锋,与敌人白刃相接,连拔敌两个据点,歼敌200余人。在战斗中,不顾腿伤坚持指挥,阻击日军多次疯狂反扑。此次战役对长沙会战起了重大作用,周志群因战功升任二十九军副军长。1940年调任中国印缅远征军第六军副军长,兼贵(阳)毕(节)师管区司令和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1948年在家病卒。参加了第一次入缅作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周志群(1897-1948) 侗族,贵州三穗人,1936年1月29日授陆军少将。第十军军械处长,独立第18旅旅长,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二十九师师长,第三十一军(即原第九军,番号更改)第二十九师师长。1928年8月24日,第31军缩编为第12师,任36旅旅长。1930年第一次“围剿”第二纵队独十四旅旅长,1931年后转宁化开福建,任福建省防军新四旅旅长,1932年新编第十一师师长。抗战爆发后,独立第6旅旅长。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才由闽调江西进贤改编为陆军四十九军:周志群升副军长。1937年8月,独6旅改编为第26师76旅,周志群任旅长。1938年8月5日任第六军副军长。参加了第一次入缅作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

    李记今(1897-1956),又名李继桢,毛泽东同学、同事。1897年出生于湖南省绥宁县寨市一书香之家,侗族。其父兄均系文人,在湘桂黔边境颇有名气,尤以两位兄长继辉、继煌双双得中童生与秀才,并被保送日本留学而名震黔中。受父兄影响,李从小酷爱读书。191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毛泽东同班。在校期间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特别关爱,曾与先生合译《社会主义与进化论》。从一师毕业后,李被聘为一师附小教员,时毛泽东担任该校主事(校长)。1922年随大哥远赴南洋,先后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担任小学教员。1924年回国考入西北大学文史系。1928年毕业后投奔冯玉祥西北军,任军部秘书,与冯玉祥、邓宝珊两位将军均有交往。1929年曾办《绥远党报》,为革命摇旗呐喊。后因身体欠佳,不适军旅劳顿,不得已重返教坛,先后在内蒙古、山东、山西教书。1931年返湘,在长沙、常德等地的中学担任语文和数学教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李满怀爱国热忱,带领省立常德中学学生救国会成员深入新化、汉寿等县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同时积极搜集古今中外爱国史料,撰写《无机斋读书记》两卷,在段梦晖先生任社长的邵阳《中央日报》上连载,鼓励国人深明大义,共赴国难,对当时青年学生爱国救亡起到了促进作用。是年11月致信毛泽东,介绍18岁的长子李明松及其他进步学生赴延安抗日救国。毛泽东亲自接见李明松一行,并给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写信,称赞李记今“是一位有学问且有道德的人”。从此,李记今与毛泽东书信往来频繁,并数次收到毛泽东托秘书转来的《解放》《边区文艺》等报刊。每当收到毛泽东寄来的信和刊物,李都把进步学生召集起来传阅学习,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尔后还相继介绍了粟泽沅、李振军等几批学生30多人奔赴陕北。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李因与毛泽东书信来往密切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其教导过的一些学生也受到牵连,有的失踪,有的被投入监狱。为了逃避特务的迫害,李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先后避难到芷江、洪江、武冈及家乡绥宁等地任教,直至湖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李因身患多种疾病无处觅职,生活陷入困境。毛泽东获悉后,于1951年初亲笔致信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王首道,介绍李的情况并请省政府妥善安置其工作,同时向李致信问候。同年李被聘任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李记今1956年5月病逝于长沙,享年60岁。

    张鹏霄(1899~1975)国民革命军少将。贵州省三穗县颇洞乡寨塘村棉花地人,侗族。毕业于贵州陆军讲武堂。参加过国讨袁。北伐时期,先在袁祖铭部下,后投王天培第十军,又投靠朱培德部,编为新编第一师,任参谋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一度脱离部队。后出任独立三十一旅军事教导大队长,又任902团团长。1937年淞沪会战中,张为国民政府军独立34旅702团团长, 忍受腿伤率部与日军激战4夜。在1938年武汉、长沙会战中率部与日军白刃格斗,浴血作战。抗日战争爆发,在上海阻击日寇,身负重伤。养伤期间又奉命任四军九十师296团团长,参加保卫武汉战役。之后,历任长沙兵站总监部少将处长、南昌军官大队队长、国防部点验督军组长等闲职。民国三十四年(1945)12月由国防部调往徐州总参谋部任参谋处长,继调七十三军任少将副师长。因不愿参加内战,借故去广州养伤。1948年冬回贵州都匀寓居。新中国成立后,在都匀县工商业联合会任职。被选为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第三、四届政协委员。1975年在都匀病逝。

    张鼎铭(1900--1950),字则民(一说字宴宾),湖南芷江人。父从农商,衣食稍足。本县高等小学及初级中学毕业。1921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1923年肄业于北京平民大学及戏剧专门学校。1924年春由李大钊、石瑛、谭克敏、谭熙鸿(均为北京特别市国民党一大代表)保荐报考黄埔军校,2月由芷江同乡、国立北京大学教员舒木桢介绍,入国民党。同年5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军校毕业后,历任军校教导第一团区队长,排长,党军第一旅第一团副连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连长等职。随部参加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先后参加“溃水红湖潮汕之役”、“龙眼洞石龙广州之役”和“惠州之役”等多次战斗,英勇善战,并在第一次东征中负伤。1926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师5团营长,参加北伐,1927年3月调升浙江警备师第3团中校副团长。10月调任中央军校第六期步兵第3大队中校大队附。1928年5月18日,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部参谋处少校参谋。不久,调任驻杭州的中央军校第七期预科大队中队长。9月升任预科大队中校大队附。1929年4月调任武汉分校第3大队中校大队附。6月22日,又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学生第1大队第1中队长。1930年3月调任教导第3师第4团中校团附。6月教3师扩编为三旅制,升任第2旅上校副旅长。8月任教导第3师第2旅第6团团长,1931年2月任第11师31旅少将旅长,1932年2月,宪兵第4、5、6团合编为宪兵第2旅,调任宪兵第2旅少将旅长。宪兵司令部所辖旅级编制予以撤销后,调任第31师政训处处长。6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少将组长兼侍从副官,1933年5月调任南昌行营副官处处长,1934年2月任福建省保安处少将参议,1936年3月5日叙任陆军步兵上校。1938年3月调任陕西省关中师管区少将司令,1940年8月调任军政部部附,1942年1月调任遂武师管区司令,1949年初告假回乡,同年10月在芷江被俘虏。1950年12月在湖南芷江以“匪霸罪”被枪决。1992年3月县人民法院予以平反,恢复投诚人员身份。

    陈贡章(?~1972)贵州省抗日救国军参谋长。剑河县南明镇凯寨人,侗族。民国十一年(1922)应募入黔军第一师任排长、连长职务。旋弃职还乡。民国十五年(1926)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北伐。第十军军长王天培被害后,先后投朱培德、王家烈部。因阻击红军不力被解除军务,回乡务农。民国二十六年(1937)组建贵州抗日救国军,任参谋长,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因上级不给枪支,愤然辞职回家。民国二十八年(1939)卷入剑河“湳洞司事变”,化名混入国民党军政商各界。1949年回贵阳,加入贵州民盟组织,迎接贵阳解放。1950年1月被委任为剑河县解放委员会副主任。当时土匪猖獗,他回南明组成游击队,收复南明。1950年4月,剑河县干部和驻军暂时撤离剑河,令陈贡章率游击队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他在匪区包围中,屡挫匪势,坚守南明。直至1950年11月解放军再次攻克剑河。剑河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磻溪区区长。1951年调任县农林科长,1953年升任镇远专署交通科长。1957年被选为州政协常委。

    欧再英(1900—1955) 贵州剑河人,号作滨。侗族。民国十五年(1926年)率乡人300余投军,被王天培任命为十军少校参谋。王遇害后,返回故里。1936年任原十军副团长王泽龙组建的贵州抗日救国军秘书长。王部被蒋介石收编后,任七○二团团长,开赴抗日前线。不久弃职返乡。1939年与周武、陈贡章等发动湳洞司事件,被国民党政府通缉。出逃后投吴绍周部任一一○师政工处主任。1943年任师上校参谋长兼挺进一支队副司令,开赴安徽临泉抗日。后来辗转于国民党的二七七军和三十八军。1949年随军在四川德阳起义,入贺龙部。1952年返乡,因改嫁的后妻又与其同居,被判刑七年,死于狱中。1980年平反,重发起义证明书。

    李辉匀(1901-1974),侗族,又名月泉,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天堂乡人。民国十四年(1925)毕业于长沙楚怡工业学校,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三期,在校加入国民党。毕业后参加北伐,汉口大捷时被第7军军长唐生智任命为航空通讯站上尉站长。民国十六年(1927)改任浙江兰溪机场修建管理员、江苏航空处上尉观察员等职。是年冬,在南京警备团长张本清(晃县人)部任连长,参加龙潭战役后,驻防京沪路,又改编在26师66团任营副。民国二十年(1931)调南京中央军校调查科,民国二十一年(1932)又回到张本清团部(宪兵5团)任少校团副,民国二十二年(1933)从南昌开往湖北宜昌,民国二十四年(1935)又转驻福州,升中校团副。抗日战争爆发后,移防湖南宁乡。民国二十七年(1938)调任新编宪兵第9团上校团长,移驻芷江,兼任芷江警备司令,维持芷晃一带社会秩序,缉私特货(鸦片),取缔军人的非法行为等。民国二十八年(1939)调宪兵参加镇压凉伞抗役暴动,将杨畏三等20余人杀害。民国二十九年(1940),因宪兵与芷江空军监护队发生纠纷被解职,调重庆任宪兵学校研究委员。不到三年又回故里,开设织布厂,因生产日衰,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返军界,在郑州第20军官总队叠任队员、队长等职。民国三十六年(1947)调入81军部任副员,民国三十八年(1949)9月,随军在宁夏起义。起义后,未编入军籍,回家继续从事手工织布。由于历史的原因,在1951年12月和1966年11月,两次被捕入狱。第一次服刑2年,第二次被判刑6年。1972年释放回家,1974年病故。1983年,县人民法院根据对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的政策,撤销对李辉匀的两次刑事判决,恢复起义人员名誉。

    潘万霖(1901~1962)云贵监察使署视察主任秘书。侗族民主人士。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枫堡村人。民国十三年(1924)加入黔军第二师援川。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一等秘书、贵州省干训团主任秘书、册亨县县长、丹山(今雷山)县县长、云贵监察使署视察主任秘书等职。后隐居贵阳。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黎平县土改。1956年当选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届政协常务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判刑劳改。1962年病殁于平坝劳改农场。1980年给予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他一生爱写诗词,以思路旷达,联想丰富和形式不拘著称。著有《忆竹轩诗集》,1986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汪恩溥(1901—1974)侗族,贵州玉屏人。1918年在黔军王天培部任职。1920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学习。1923年毕业后投西北军冯玉祥部,由排长升至营长。1926年后历任北伐军第十军王天培部参谋处长、第四十军团长、独立第二师旅长。1932年任第五十五师第一六四旅少将旅长,1934年任该师副师长兼旅长。抗战爆发后,随部参加淞沪战役。1941年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督战官,次年辞职。后任湘鄂公路交通管理处少将处长及粮运处业务组长。1946年任贵州省政府高级参谋,翌年辞职返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玉屏县第一届人大副主席,副县长等职。1974年病故。

    杨昆源(?-1951)侗族,贵州万山区敖寨人。抗战期间历任川军独立三十五旅团长,193师团长,副师长,师长等职。先后参加过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1946年授少将军衔。后编余回乡赋闲。1951年被处决。

    王一知(1901—1991),女,湖南省芷江县人,侗族,原名杨代诚,是张太雷烈士的夫人。1901年出生于芷江县一个封建家庭。1915年离家前往湖南桃源省立第二女师求学。五四运动爆发后,勇敢技入斗争,宣传罢市,查烧日货,上街游行示威。1921年下半年从二女师毕业后,立志报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受到家庭阻拦,改赴向警予创办的湖南淑浦女校教书。1922年2月与女师同学丁玲等进入中共主办的上海平民女校读书,不久参加马列主义研究会,后经刘少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冬,随党中央和团中央机关迁到北京,在团中央妇委工作,住在李大钊家中,常与缪伯英去北京女师大做女学生的工作,开展妇女运动。1923年下半年,进入中共领导下的上海大学,一边读书一边在向警予领导的妇女协会工作。1925年春,受陈独秀派遣从事工人运动,在五卅运动中参加过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顾正红的抬尸游行。1925年底,受党组织派遣从上海到广州,在邓颖超领导的广州妇女协会任宣传部主任,主编《光明》周刊,并协助广州国民政府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张太雷开展工作,不久与张太雷结为夫妻。1927年底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牺牲后,她转入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坚持白区城市地下斗争长达10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与龚饮冰回到家乡芷江,欲在芷江开设一书店,传播抗战文艺和新文化知识,开拓后方抗日工作。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党转入地下。王一知同志从1928年起至全国解放前夕,主要是做地下工作。1937年,党委派她与龚饮冰同志到上海搞地下电台,做交通员。1938年初,奉周恩来之命和龚饮冰在上海设立3个秘密电台,即李白台、杨健生台和郑执中台,定期与延安的党中央联系,担任情报传递工作,以主妇身份掩护党的机要交通工作。1942年9月,李白电台暴露,报务员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原型)被捕,她不顾个人安危,立即通知另两个电台的人员转移,并将财产作了善后处理,收回大笔款子交给党组织。随后去重庆开展地下工作。在敌伪特务的监视下,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王一知同志传递党的情报,掩护和营救自己的同志,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炼和生与死的考验。1942年,我党上海电台负责人之一李白被捕。王一知同志冒着随时可能被捕的危险,自告奋勇,通知我党地下机关和工作人员安全转移;并妥善处理了三个电台(即李白台、杨健生台和郑执中台)的善后工作,为党收回了大量宝贵的经费。1946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接见了龚饮冰、王一知,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表扬了王一知同志在上海她下电台工作中的成绩。上海解放时,奉命接管上海最大的吴淞中学,任校长。
    建国后1950年10月任华北中学校长。1952年华北中学并入北师大附中为二部,她任副校长。1953年北师大附中二部改为北师大二附中,任校长。周恩来总理到学校视察,提出干部子弟特别是高干子弟,应与工人子弟打成一片。于是1955年起北师大二附中改为普通中学,她提出把学校命名为“一○一中学”,说:“如果说过去有成绩,那就用一○○来表示,一是新的起点,让我们从一开始!”。1964年给国家主席刘少奇写信,要求在全日制重点中学试行半工半读,自己编写教材。刘少奇批示后,率先在全日制中学试行半工半读,创办校办工厂,组织师生参加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因此受到迫害,1977年平反,恢复一○一中学校长职务。1981年离休,在中学校长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了30年。她曾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1979年荣获北京市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11月2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0岁。她是中国早期妇女运动的领导,建国后成为知名的教育家,致力于中学教育30年,桃李满天下。习近平、曾庆红、李铁映、刘淇、伍绍祖、刘鹤、张梅颖、白克明、廖晖、张研农、何其莘、施光南、谢飞、张琳、文兴宇、翟树杰、柯云路、韩倞、钱永刚等曾是她的学生。早年发表过《我们目前的政治斗争》、《废除娼妓制度》、《妇女解放与劳工解放》、《空前的妇女大运动》等文章。晚年著有《忆太雷》、《纪念向警予》、《五四运动引导我走向革命》、《回忆李大钊二三事》、《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回忆蔡和森》、《永不消逝的怀念——忆李白》、《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等革命回忆录,以前驱者之绩作为后来人的启迪之资。
    附王一知逝世讣告:
    王一知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杰出的教育家、原北京一○一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一知同志,因病于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王一知生于湖南省芷江县,17岁即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后,她进入我党创办的上海平民女校学习,经常接触陈独秀、李达、张太雷、沈雁冰等同志,在他们影响下,王一知参加了革命活动。与此同时,她还参加了刘少奇同志组织的马列主义研究会,并于1922年8月经俞秀松、刘少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至1927年,王一知在李大钊同志领导下,先后在北京女师大做学生工作;在向警予领导的上海妇女协会工作,并担任团中央的妇女委员;参加“五卅”运动,在国民议会促进会做统战工作。在邓颖超同志领导的广州妇女协会任宣传部主任,主编面向妇女群众的《光明》周刊。1928年起至全国解放前夕,王一知主要做党的地下工作。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她传递党的情报,掩护和营救自己的同志,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和生与死的考验。全国解放前夕,王一知自愿投身党的教育事业。1949年以来,她先后担任上海吴淞中学、北京华北中学、北京师大二附中,北京一○一中学的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直至1982年离休。 王一知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30余年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她生前曾担任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共海淀区区委委员、海淀区政协副主席等职。(1991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杨坤寿 (1902~1983),字少益,光绪二十八年(1902)12月3日出生,今新晃镇龙溪口人,侗族。民国十三年(1924),杨受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于12月经汉口、上海转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第2营第4连。次年冬,参加广州平叛。民国十五前(1926)元月军校毕业,赴广东梅县任18师54团8连排长,后任副连长,5月调任20师60团1营连长。翌年元月调任师补充团1营副营长。9月任22师66团少校团副。民国十八年(1929)秋任武汉宪兵团3连连长,翌年2月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第七期区队长,秋任教导3师补充3团2营营长。民国二十年(1931)教导3师赴江西“剿共”,番号改为14师独立旅,委杨为旅少校参谋,因病辞职到武昌休养。次年春至南京,任宪兵司令部副员,后任5团少校团副,民国二十四年(1935)冬升中校军衔。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任63师参谋。
  抗日战争时期,随部队赴杭州湾抗战。杭州湾失陷后,转至杭州湾南岸防守沿江一线。民国二十七年(1938)元月,又随部队到安徽宣城与日寇作战。民国二十九年(1940)冬,任军令部战史编篡委员会上校编修官,编纂抗日战争中的《南昌战役》,两年后初稿编成。民国三十一年(1942)2月,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办公厅副主任,翌年授予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胜利后,申请退役还乡,另谋职业,未果。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国防部令其至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三期受训。翌年4月毕业,任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少将高级教官,8月改任教育处副处长。1949年冬,人民解放军入川迫近成都,军校官员纷纷逃往台湾,杨则奉令率军校5000官生西迁眉山、大邑,12月中旬在四川郫县毅然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后,杨先后在人民解放军18兵团、川西军区、西南军政大学、西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学习。1952年转业到重庆织布厂工作。1983年8月30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王天敏(1902~1975)国民革命军天锦剑黎警备司令。字季勉,号智,贵州省天柱县织云人,侗族。民国七年(1918)考取南开大学。因英语成绩优异,被推荐赴美国学习。民国十二年(1933)在芝加哥米雪根大学获铁道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留芝加哥铁路部门工作。民国十八年(1929)长兄王天培被害,回国奔丧,就此留居故里。任天柱中学校长兼英语教师。治校3年,教学秩序良好,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民国二十一年(1932)出任代理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天(柱)锦(屏)剑(河)黎(平)警备司令和贵州省参议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又兼任黄平中学校长,把该中学办成完全中学。民国三十年(1941)参加修筑黔桂铁路都匀段。铁路竣工后重返天柱中学教英语。民国三十三年(1944)出任贵州省保安司令部秘书,担任翻译。民国三十六年(1947)当选国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南革命大学学习,后调云南东川矿区当统计员。1956年退职回贵阳,任街道夜校扫盲教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62年因出身历史问题入平坝劳改农场劳改。1975年2月4日病逝。

    杨坤寿(1902-1983),字少益,光绪二十八年(1902)12月3日出生,今新晃镇龙溪口人。民国十三年(1924),杨受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于12月经汉口、上海转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第2营第4连。次年冬,参加广州平叛。民国十五前(1926)元月军校毕业,赴广东梅县任18师54团8连排长,后任副连长,5月调任20师60团1营连长。翌年元月调任师补充团1营副营长。9月任22师66团少校团副。民国十八年(1929)秋任武汉宪兵团3连连长,翌年2月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第七期区队长,秋任教导3师补充3团2营营长。民国二十年(1931)教导3师赴江西“剿共”,番号改为14师独立旅,委杨为旅少校参谋,因病辞职到武昌休养。次年春至南京,任宪兵司令部副员,后任5团少校团副,民国二十四年(1935)冬升中校军衔。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任63师参谋。抗日战争时期,随部队赴杭州湾抗战。杭州湾失陷后,转至杭州湾南岸防守沿江一线。民国二十七年(1938)元月,又随部队到安徽宣城与日寇作战。民国二十九年(1940)冬,任军令部战史编篡委员会上校编修官,编纂抗日战争中的《南昌战役》,两年后初稿编成。民国三十一年(1942)2月,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办公厅副主任,翌年授予少将军衔。抗日战争胜利后,申请退役还乡,另谋职业,未果。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国防部令其至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三期受训。翌年4月毕业,任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少将高级教官,8月改任教育处副处长。1949年冬,人民解放军入川迫近成都,军校官员纷纷逃往台湾,杨则奉令率军校5000官生西迁眉山、大邑,12月中旬在四川郫县毅然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后,杨先后在人民解放军18兵团、川西军区、西南军政大学、西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学习。1952年转业到重庆织布厂工作。1983年8月30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张本清(1903-1949),字文英,侗族,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生,今大湾罗乡毛溪村人。少入教会学校,民国五年(1916)考入长沙平大中学。民国十三年(1924),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第二队。毕业后,任军校教导团连长,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东征、北伐。民国十六年(1927)8月,为抵抗北洋军阀孙传芳部进攻南京,时任第20师补充团团长的张本清集中全团火力,腰击孙军先头部队,使孙军阵脚大乱,纷纷溃退,扭转了战局。此役后,张任第22师66团团长,率部驻防京(南京)沪(上海)线。民国十七年(1928)初,被派往法国习军事。民国十九年(1930)秋返国,先后任教导3师2团团长、宪兵5团团长、南京警卫团团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时逢广州独立,因不满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与陈诚等人发生冲突,即弃职赴广州。其间,蒋介石修书劝其回南京复职,张不从。1933年冬转长沙。两年后,任湖南省政府顾问。民国二十六年(1937)7月,任湘西第三区剿匪司令,翌年3月,调任保安独立第1旅旅长,授少将军衔。抗战时期,长沙沦陷,张携家眷回晃县蛰居。曾在晃县开办实业,组建县工会。张为人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对兵痞、地痞、奸商、不法官吏多有惩治,颇受群众称道,亦遭人嫉恨,尤其是地方官吏欲除之而后快。民国三十年(1941)8月,县长欧阳涛借口张犯重婚罪,奏请宪兵司令谷正伦、湖南省主席薛岳将其逮捕。押赴第六战区司令部,关押年余。经友人多方说情,于翌年10月释放回籍。民国三十五年(1946),当选为湖南省参议员。民国三十七年(1948),竞选立法委员,但并未热心,转而支持湘籍反蒋人士谌小岑竞选,反对顽固派,邀谌来晃组织竞选活动,为其拉选票。民国三十七年(1948)底,江南解放在即。芷江警备司令杨永清邀张拉队伍,张不与杨为伍,则以“安定社会秩序”为名,在晃县筹组“三民党”及武装,欲将湘黔边区数县联合建立“和平省”,定省会于芷江。并计划于翌年古历2月15口,在大湾罗乡正式起事,杀与张素有怨仇的4位江西籍商人祭旗。不料计划泄漏,杨永清和江西籍商人决定先下手除张。并买通姚大榜等土匪,趁张不备,于张起事前一天上午,将其枪杀于龙溪口斌星街。张遇刺身亡后,舆论大哗,各报刊纷纷报道。湖南省主席程潜送了挽联,省政府批拨抚恤金1000银元。

    杨至成(1903~1967)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名序清,贵州省三穗县青洞乡木界村人,侗族。曾先后在黄埔军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军三师六团六连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1929年上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八团一营四连连长、井冈山留守主任、红四军副官长、红十二军副官长、工农红军学校校务部长、红军总兵站站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长、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长等职。1934年离开井冈山,随军长征,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到延安后任一方面军后勤部长。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黄河两延”卫戍司令、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长。1938年冬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转入苏联陆军大学学习。回国受阻后,在苏联远东方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工作。1946年回国。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和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长。1949年随第四野战军入关南下。历任华中军区军需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长、军区第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调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副院长,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61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政委、副院长。1965年当选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逝世后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附杨至诚逝世讣告:
    赵尔陆、杨至成同志逝世 周恩来等同志参加了追悼会
  新华社六日讯 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赵尔陆同志,于一九六七年二月二日因病逝世,年六十二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事学院前副院长杨至成同志,于一九六七年二月三日因病逝世,年六十四岁。
  赵尔陆同志、杨至成同志逝世后,六日上午在八宝山举行了追悼会。 
  中央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周恩来、李富春、陈毅、聂荣臻、叶剑英、萧华、李天佑、彭绍辉、王新亭、粟裕、袁子钦、张池明等,参加了追悼会。萧华同志在会上致悼词,介绍了赵尔陆同志和杨至成同志生平,以及他们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同志的领导和教导下,为我国国防工业建设事业和我军后勤建设作出的贡献。
  赵尔陆同志山西原平县人,一九二七年六月参加革命,一九二七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井冈山红二十八团连党代表、中央红区红一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红四军二十九团团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长;晋察冀二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冀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参谋长;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军委国防工委副主任等职务。一九五六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杨至成同志贵州三穗县人,于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二七年入伍,历任指导员、连长,红四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长,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长,东北野战军总后勤部政委。全国大陆解放以后,先后担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等职务。(196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龙贤昭(1903-1998)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优秀领导干部龙贤昭,又名宪昭,教名德云,参加新四军时由彭雪枫改名。侗族。1903年10月出生,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凤城镇岩寨人。1910—1922年先后进入本寨初小、县高小、县中学学习。1925年加入王天培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十师任团部副官,参加北伐。1927年回家乡学做生意,1929年前往上海寻找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3月抵达延安,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参加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党训班学习,参加了大生产运动,被表彰为劳动模范。边区大检查,他被评为模范工作者。历任新四军六支队司令部通讯参谋、人事参谋、1945年任淮北区武委会训练部长,10月任淮北军区七分区三团参谋长,淮宁县副总队长,二分区独立第四团副团长,后编入华东野战军张震部九纵队八十一团参谋长。淮海战役结束后,他调任蚌埠市警备司令部任参谋处长,指挥消灭了敌驻蚌埠的残余工兵营,摧毁敌电台小组3个。1949年4月随军南下,任西南服务团重庆分团行政处长,次年1月任重庆房地产接管处副处长,负责西南局官员的房子分配问题,自己却住在一间简易的木房里,邓小平得知后,要他住进新房,他却没有搬进去。重庆市行政干校副教育长、1957年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1958年任中共黔东南州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农业,对自治州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965年1月4日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1967年“被关进‘‘牛棚”,后送湄潭“五七”干校劳动,1969年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1980年1月19日当选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任贵州省顾委常委,1986年离休后回天柱定居、造林,85岁高龄时任林场、养猪场场长,在岩寨村办起了全州第一个村级图书馆,为科技兴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先后被中共中央、中央组织部等单位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优秀离休干部”等荣誉称号。1998年9月17日在贵阳病逝,享年95岁。国务院原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王朝文等单位和个人发来了唁电,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单位送来了花圈,省领导王思齐、王广宪、王寿亭、王三运、刘也强、王正福等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身去德音存,亮节昭后人。龙贤昭同志不愧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优秀领导干部。贵州省文联主席、文史馆馆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顾久先生称赞龙老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侗家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逝世17年后从中央到县级各级媒体先后报道了他造林绿化消灭贫困的事迹。“我总认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居官在位时要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多为人民办些实事;退下来后,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更不能有伸手向组织要点什么的念头,要想到党和人民给我们的荣誉和待遇已经很多很好,要看到还有更多的人民群众生活得还很贫困,多想想如何为他们办些事。” 1991年,龙贤昭在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表彰会上发言时朴实地说道。2015年3月31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贵州广播电视台、黔东南广播电视台等15家中央、省、州媒体聚集天柱县,集中采访报道龙贤昭老人的先进事迹。龙贤昭逝世讣告:

    侗族革命老干部龙贤昭同志逝世  原贵州省人大副主任龙贤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1 7日上午9时在贵阳不幸逝世,享年9 5岁。我会惊悉噩耗,立即拍发唁电,表示沉痛的哀悼。龙贤昭同志,贵州天柱县人,19 0 3年1 1月出生,1 9 3 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6支队参谋,淮北军区团参谋长,淮宁县副总队长,二分区副团长,西南服务团行政处长。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行政干校副教育长,副校长,中共贵州黔东南州委书记处书记,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贵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 9 8 5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为了发挥余热,在8 4岁高龄时,毅然离开贵阳,回到天柱农村,办起示范林场,热诚地帮助家乡脱贫致富,精神可感,高风亮节,堪为楷模。(侗族文坛简讯1998年第2.3期总第11.12期合期 )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吴跃军:侗族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杰出贡献综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上)
·下一篇:毛敏:2015年毛主席家祖田插秧活动圆满举行(组图)
·特稿:侗族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杰出贡献综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
·吴跃军:侗族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杰出贡献综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
·刘少奇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
·特稿:侗族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杰出贡献综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
·罗雄:刘少奇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
·特稿:刘少奇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
·“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召开
·高余作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父亲的抗日战争——抗战胜利70周年(组图)
·铭记历史,捍卫和平——谨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廖尚刚:浅谈黔东南原生态文化与红色文化互动开发与
特稿:浅谈黔东南原生态文化与红色文化互动开发与思
杨春香:瓮安县“三严三实”公开承诺活动在猴场会议
特稿:瓮安县“三严三实”公开承诺活动在猴场会议会
吴力斌:望城区委党校来馆开展“弘扬少奇风范 践行三
特稿:望城区委党校来馆开展“弘扬少奇风范 践行三严
望海潮·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有感
甘心田、杜福建、魏静、杨玉红:桐柏英雄红透天
特稿:桐柏英雄红透天
江苏新沂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新沂市处级干部来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