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介绍,1936年3月31日,李先念等率领红三十军攻打甘孜时,根据寺庙谈判要求不占寺庙、互不开战,顺利驻扎甘孜,并在康区成立了藏族人民自己的革命政府--“甘孜博巴政府”,实施民族团结平等,发展生产,支持红军北上抗日。1936年5月1月,德格、道孚、炉霍、雅江等16个县的代表约700余人云集于此,召开了博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天后,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中央博巴自治政府成立,并一致推举德格为政府主席。6月22日,红四方面军和红六军团等在甘孜拖坝乡普玉隆元苏寺门前坝子举行了永载史册的“甘孜会师”。7月,任弼时、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主持召开了甘孜会议,对实现二、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红军会合共同北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7月16日,红军总部离开甘孜,向东谷转移。短短的半年里,红军在甘孜留下了不少遗址和故事,最让人们称道和传播的是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的情谊。
2015年9月29日上午,到甘孜县城南端参观朱德总司令与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又是铁将军把门,看门老人就是不肯开,说是要找领导打电话来,幸好当天上班,我找到旅游局,旅游局的同志很支持,遂给了一个叫王勇(也许记忆有误)的电话,我打过去跟他说了之后,他让老人接了电话,老人就给我开了门。藏族老人已经70多岁了,在此看纪念馆也20年。他带我去后,专门打开了纪念馆让我参观,我还顺带参观了非遗馆。
在纪念馆入门处是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盘腿而坐相谈的铜像。红军进入甘孜后,白利寺五世格达活佛积极动员寺庙及附近群众支援红军粮食及其它日常生活用品,受到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1954年7月,为了西藏的和平解放,五世格达活佛主动请求中央人民政府派他进藏,途经昌都时为分裂主义分子所害。1936年7月1日夜,红军总司令与活佛话别:“你给了红军很大的帮助,红军不会忘记你,藏族人民也不会忘记你 。红军走后,希望博巴政府这个藏族人民自己的政权继续发展下去。”临别前,总司令在红缎上奋笔疾书:“红军朋友,藏人领袖。”总司令还将自己的八角红军帽赠送给格达活佛,并说道:“看到它,就像看到了红军,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四五年,我们一定回来。”14年后,当年的红军回来解放了甘孜。纪念馆里陈列了许多红军长征过四川特别是甘孜用过的革命文物、各级博巴政府印章及悼念五世格达活佛的图片和题词,还有十八军进藏时通过甘孜的史料照片,更有甘孜人民创造未来的新貌。
出门后,我又问旅游局的同志还有什么红军文化可看的,他们告诉我,普玉隆和绒坝岔就不要去了(普玉隆1936年6月22日红六军团与红四30军会面地,绒坝岔1936年6月30日红二军团与红四30军会面地),没有什么遗迹可看的,不如去看看朱德故居和十八军进藏途中住的窑洞群。于是我乘上一辆车就去了,虽说司机告诉我有一家是朱德故居,我虽然拍下照片还是将信将疑,不该没有一个任何标志。后又到了城东老机场的十八军进藏途中住的窑洞群,真是十分状观,这是一座艰苦奋斗的山头和遗迹,应好好保存好,人民解放军进藏住地窝子、窑洞,可见当年的艰苦环境。
随后,为了向马尔康推进,下午乘小车赶到了炉霍县城,无奈炉霍压根没有到马尔康的班车,只好转车准备到一个叫翁达的小镇(当地叫十二巴),第二天再搭乘过路车或班车到马尔康。哪知到了当地,遇到几个小车不愿意带,看当地无法住宿,司机说也不能保证第二天就能乘上车,毕竟过路车人满就不带了,叫我去色达县城。好在第二天6点出发,颠了10个多小时,特别是走过了翁达到马尔康修路段,到了阿坝州府。色达虽属甘孜州,由于经马尔康到成都比经康定到成都少一百公里,从经济和时间上都比较合算,实际上不如直接划给阿坝州。可惜的是现在马尔康向西在改造升级,路特别烂,从早上6点一直乘到下午4点半才到马尔康,导致我30号参观马尔康卓克基长征纪念馆的计划落空。更让人感到难受的是,29日晚上住的色达县城是3800米的高海拔地区,与西藏的日喀则相当,比甘孜3390米也高400米。而我始终希望在海拔低一点的县城住下,这天一夜没有睡好,又在大路边,又想着第二天早晨能有票不误点。车站旁边的那个缘来客栈实际是个青年旅社,老板张贵兵是个病休职工,康定人,自己就开了个客栈方便南来北往的驴友,也挺辛苦的,那么晚还在拉客,服务倒是没说的,房间也蛮干净的,就是说好第二天早上叫我醒的,还是没靠住,等我们头顶月亮出门时,他还躬在大堂沙发的被子里。
炉霍是连接康北各县和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和咽喉,有“康北中心”之称,我记得不错的话,2006年那一夜就是在炉霍住的。经过炉霍也找到一些与红军有关故事。1936年3月初,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一部在刘伯承等人的率领下进占炉霍;3月下旬,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进驻炉霍。不久,红军总司令朱德率红军总部进炉霍。4月,朱德在寿灵寺主持召开了为期一周的炉霍会议,会议迫使张国焘宣布撤消“临时中央”。
总之,“穿越康巴红二寻,甘孜相会铸功勋。团结抗日两军勇,建立博巴情谊存。”
(作者系独访长江长城长征运河边关二长征“六长”成功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