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蒙山,奔涌的沂水,见证了中华名族浴血荣光的苦难岁月。在这蒙山沂水间,军民同心,在为争取名族解放和人民自由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情谊,平凡朴素的沂蒙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越显真切。
发生于战争年代的诸多往事,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或进入了历史教材,为世人所研习;或随着亲历者的逝去而消失于无声之中。但在艰险岁月中结下的那份深情却愈加浓厚,在苦难历程中形成的精神也更加充满活力,这些或许早已融入了人民的精神与灵魂之中。大爱无声,只有用心才能聆听;深情难忘,唯有躬身方可感知。“沂蒙情 中国梦”实践队的成员在踏上沂蒙这块红色热土,在参观了一个个纪念馆后,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灵魂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这是在书山学海、校园课堂中无法领悟也无法达到的高度。曾经的苦难早已随着民族的崛起而消失了,沐浴在改革春风中的人民对过去记忆也已逐渐淡去,但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却有责任铭记那份苦难,铭记那份深情。忘记了曾经的苦难,就会使人变得高傲狂妄、目空一切;丢失了那份深情,就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变得冷酷无情。对于政党国家也是如此,铭记那份曾经的耻辱,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宣扬那份深情,就能更加坚定的站在人民的一边,为民谋利益。忘却历史,脱离民众的后果将是国亡政熄。这是任何政党和国家都竭力避免的,因而也才会出现大力宣扬名族精神,时刻扎根群众的现象,这是历史规律的要求,是正确的必然选择。
苦难铸就辉煌,平凡孕育大爱。在蒙山沂水之间,谱写的一曲曲壮歌,一段段传奇都是在苦难与平凡中完成的。苦难压不跨名族的脊梁,灾难吓不倒勤劳的人民。在国难当头,外辱入侵的的时刻,民众开始觉醒,并自觉的进行抵抗,位于沭水之滨的渊子崖村,就率先垂范。当日伪包围了村庄之后,民众依靠简陋的武器经行了英勇的自卫反击,对于侵略者坚决的给予打击,这不仅捍卫了村民的利益,同时也彰显了抗敌的决心。在那个时刻,对于侵略者的抗击正可谓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生活中沂蒙大地的人民发出“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呼声,竭尽全力支援抗战,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里演绎一一幕幕人间大爱。当为推翻独裁统治、争取民众自由的解放战争打响后,沂蒙人民又全力支援人民军队,报名参加奔赴前线,支前运输保障后勤供给。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人口420万,120万支前,20万人参加,10万人为国捐躯;人民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磨面11716万斤,救护伤员6万人,掩护抗日工作人员和革命军人9.4万人。这是多么巨大的牺牲与贡献,苦难虽已远去,但一个个醒目的数字却时刻彰显着蒙人民为革命所做的贡献,这应该时刻为世人传颂,为青史所书写。陈毅元帅曾感慨的说“我陈毅即便进了棺材,也绝不会忘记沂蒙人民的深情厚谊”。通过这数字,我们对陈毅元帅的话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沂蒙这块红色大地也将会有更加深厚的感激之情,对于那份在苦难岁月中形成的情谊更加珍惜。
一场场洗礼将使灵魂更加高尚,一次次感动将使真情得到传递。难忘的沂蒙情,永恒的人间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