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亮,89岁,家住温州市平阳县凤卧社区,中共党员,现任平阳县2014年人大代表。曾作为中共地下党员,深入国民党阵营,在解放水头镇历史中起到重要作用;曾担任村支书、乡长等职务,带领当地村民发展生产,于文革期间遭遇迫害而离职,后平反继续从事党内工作。
平阳县是革命老区,素有“浙江延安”之称,而凤卧镇又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所在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在当地领导开展了革命斗争,并在期间培养了众多优秀党员,郑经亮便是其中之一。借此次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的机会,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医翼孤行”实践团赶赴凤卧,重温老党员的峥嵘岁月。
致力地下工作,谱写解放赞歌
1948年10月10号,一个特别的日子,23岁的郑经亮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解放之旅。回忆就像削下的苹果皮,依然残留着如初的味道,或浓或淡,虽然因为时间的逝去,它们发黄了,凸显了岁月的沧桑,但谈及入党的初衷,郑经亮神情专注,目光凝视远处的房屋,像是一把利剑,刺破敌方的愤怒。介于凤卧对中共的重要性,国民党对当地进行了无情的摧残,几十所民房被焚毁,八名中共党员遭枪杀,其中就包括革命先驱郑海啸年仅16岁的女儿郑明德,当地人民生活动荡。反观共产党,郑经亮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来形容,这也成了他坚信共产党,加入革命的原因之一。作为一名地下党员,要尽可能地从对面阵营询问到消息,而保密是最重要的防身手段,郑经亮隔壁家的地下党员就因身份暴露而遭到国民党的杀害。对郑经亮而言,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不曾知道自己的身份,也正因如此,工作中的他无法照料生病的父亲。多少年过去了,回想起这段经历,对父亲的愧疚依然使他眼眶湿润。1949年农历四月初十,水头镇十天的革命终于迎来了解放,当晚庆祝的场景依然铭刻在他心中,也许就在那一刻,久违的安全感终于萦绕着他的心怀。
追忆一生坎坷,感恩今日回报
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纵使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也要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盘,郑经亮便是极好的诠释。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他担任村书记,并于当年转任至乡长,带领着当地百姓生产建设,但因大环境的影响,工作重心围绕着“两派斗争”,致力于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因此经济上成效并不显著。一转眼到了文化大革命,当地掀起一股打倒“当权派”的风潮,作为乡长的郑经亮没能幸免,批斗、关押、戴高帽样样没少,生活也因此跌入了底谷。当时的郑经亮满身委屈,“我没有错,为什么要把我抓起来?”,他解释道,甚至因此对前方的道路感到迷茫。然而坚忍的意志支撑着他度过了艰难的十年,文革后平反的他看到希望,再次投入到乡里的工作中。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的变化,包括郑经亮在内的农村家庭,生活条件逐渐提高,对党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更加坚定了当初的信任与坚持。“以前每天的工资只有四毛钱,困难的时候什么都要向别人借,现在的工资已经足够家里面生活了。”,讲到这里,郑经亮洋溢起满满的幸福感,像是一朵盛开的茉莉花,渐渐在嘴角化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