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精致丘陵小县,雄伟川东大门。古镇三横三竖,驿道六牌六坊。殊不知,这个昔日的“牌坊之城”、“夏布之乡”,而今正在成为引人注目的红色教育新去处。4月20日,我们结束在“甜城”内江、大千故里的考察,乘车来到古代因驿道设县、近代因牌坊传名的四川隆昌县。
石牌坊,露天廉政教育博览馆
来隆昌这天,恰逢谷雨时节。一下车,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雨中,隆昌县旅游局干部冯丹、讲解员何婉早已在南关石牌坊景区门口迎接我们这支红色考察团的到来。
教育为廉洁之基,廉洁乃防腐之本。廉洁的形成,离不开文化对腐败的“软约束”和心灵鞭挞。隆昌历史悠久,蕴藏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很多廉政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隆昌县,被誉为“中国石牌坊之乡”,2009年,隆昌县建立了“石牌坊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广大游客在畅玩品味传统文化之中就可以悄然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
近年来,在探究廉政文化的基础上,他们初步构建起了“理论研讨工程”、 “廉政基地建设工程”、“廉洁教育工程”、“文化传播工程”等“四大工程”的廉洁教育品牌,开启了隆昌反腐倡廉的“活教材”的新征程。
“立体史书巍峨林立,德廉文化馨香四溢”。讲解员何婉爱岗敬业,知识渊博,其声情并茂、栩栩如生的解说,让考察团一行不仅对隆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饶的物产而且对这里近现代历史上出现的清官历史和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阴雨绵绵,徜徉在千年古驿道上,一座座古牌坊迎面而来。据《隆昌县志》记载,隆昌原叫“隆桥驿”,后改名为隆昌县。隆昌县,取“兴隆昌盛”之意,1576年(明朝)建县。自建县以来为有建树、民心拥戴的17名官吏分别建有德政坊、德政碑21座,现存的德政坊5座、德政碑3座,涉及德政官吏7人,在全国绝无仅有。
何婉告诉我们,德政坊承载着古代清官勤政爱民、清廉高洁的史事,一座德政坊,就有一个生动的德政故事,似警示恒言、如行为标杆,传承历史、警示后世。这些年来,隆昌县将廉政教育文化与牌坊传统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建成了以沧桑淳朴的古驿道、巍然屹立的德政牌坊、历经风雨的德政石碑、千年流传的德政故事等为载体的隆昌石牌坊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基地成为启迪执政者清廉自律、勤政为民的“活化石”。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隆昌县纪委监察局开设实践课堂。结合实际将教育课堂搬进石牌坊廉政教育基地,他们组织机关干部到基地参观学习, 带头接受廉政教育,以增强纪检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
雨中的北关,别有一番韵味。漫步在驿道之上牌坊之下,大家有一种从现代穿越,和历史对话的感觉。隆昌二中旁边新打造的展览馆中,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名为“恤嫠(xùlí)会展馆”。我们随即向解说员何婉打探,慢慢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恤”在这里是救济的意思,“嫠”是寡妇的意思,特指封建社会寡妇的节操,也就是丈夫死后不再改嫁。“恤嫠”,就是救济贫困寡妇。古代各城镇一般都有救济贫苦寡妇的慈善组织,通常称为“恤嫠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古代的恤嫠会,可以说是专门为穷苦寡妇服务的慈善组织。这种慈善组织,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
“牛树梅宦游50余载,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每到一地,都深入民家,了解疾苦,为民解忧,为民排难。他清慎廉明,每至乡村,独乘一骑,从者几人,而饮食舆马之费皆由自付。”解说员何婉一边走一边向大家讲解隆昌德政坊德政官员的廉政事迹。
隆昌石牌坊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除南关、北关石牌坊群中的德政坊、德政堂、牛素梅官邸等集中展现隆昌历史上德政廉政官员的理念、事迹外,在景区解说、展馆布局等方面还融入大量廉政文化元素,其中德政堂展区展示了牛素梅、刘光第等5位廉吏 “德仁、恤民、勤政、清廉”的执政故事。
据了解,基地集古牌坊、古石碑、大戏台、牌坊人物德政展馆、廉政故事解说于一体,经常开展县衙审案情景剧、川剧演出、廉政电影等活动,成为看牌坊、品文化、学勤廉的综合廉政教育平台,使前来参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观廉政牌坊、做廉洁干部”,潜移默化中接受的廉政文化洗礼。
“清慎勤俭,慈惠谦明”不仅是对古时官员的赞扬和品评,也是对当今干部的启迪和鞭策。当天,都江堰市长征研究会红色考察团参观了德政堂、牛树梅官邸和德政坊、德政碑,聆听了德政官员的德政事迹。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红色考察活动,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心灵上受到了一次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