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哲同志(1906-1954)(中红网红色图库)
王德哲党龄恢复决定(中红网红色图库)
中红网北京2014年12月15日电(王东哈)
1932年秋,中共四川省梁达中心县委书记杨克明住在我们老家,以及刘胡子、林鲁(即蒋群麟).牟永恪等领导人常在我们老家活动。他们带来一部油印机,暗里印刷报纸传单。组织农民开会,秘密成立农民协会,运藏军火。他们常向二伯及家人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红军的胜利。我们家是佃户出身,受的苛捐杂税剥削较重,一年劳动所得大部分交了租,一听红军到后打土豪分田地,穷人不再受剥削就非常高兴,祖母和家人们忙着为大家做饭,还秘密掩护他们的工作。我们家从此成了中共梁达中心县委秘密活动地点,父亲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他们兄弟四人都积极投入到为穷人翻身解放的斗争中去。
三伯王性哲,一九三二年参加革命工作,一九三三年十月入伍,开始参加地方游击队,不久编入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三十团当排长,一九三四年一月在万源县阴杯场隍城寨反击四川军阀刘湘六路进攻战斗中负重伤,入医院不久便牺牲了,时年二十五岁。
四伯王资哲,一九三二年参加革命工作,一九三三年担任王家、君塘、明月三乡苏维埃主席。于一九三四年随红军反攻南下,回君塘探视其母未遇,不幸被捕,受尽酷刑,惨死在县监狱中,时年二十二岁。
我父亲王直哲,一九三二年参加川东游击军,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历任梁(山)达(县)中心县委宣汉特支书记、道委委员,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治部秘书、干事、政治指导员训练队队长,三八五旅宣传科长,警三旅教导队政治委员,解放后,铁道部党委监委副书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一九九零年病逝。
一九三五年,二伯王德哲随红四方面军部队长征,期间三过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由于他为人忠厚老实,从小吃苦耐劳,工作中处处捡重担子挑。和他同行的战友魏传统(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身体不如二伯,每次抬担架,二伯都要抬重的那一头,要不就往前挪一挪,把重量偏向自己。由于他的为人,得到战友们的赞许和尊重。多少年后,每当提起二伯,王维舟(曾任八路军三八五旅旅长)和魏传统都亲切的称他为二哥。
同年,红三十三军和一方面军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二伯王德哲任军政治部机关政治指导员。
一九三六年红五军被编入西路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与数倍于己的马匪军鏖战于甘肃河西走廊。曾住过父亲家的杨克明(时任红五军政治部主任)和二伯及战友们并肩战斗,他们在戈壁荒野与敌人英勇搏杀。不幸在高台被包围,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七天七夜,最终高台失利,三千红军牺牲。军长董振堂和杨克明的头颅被割下。二伯身负重伤,醒来时拖着受伤的大腿寻找部队,已不见一人,与部队失散了。他白天宿于古庙崖洞或柴草堆,曾躲进一个村庄,不巧马匪的骑兵部队也住进来了。当地一家汉族老百姓偷偷把他藏进屋外柴禾垛里。每天给他送一碗水,两个玉米饼,河西走廊的寒冬零下二三十度,二伯王德哲身负重伤在柴禾垛里整整坚持十七天日日夜夜,马匪的骑兵部队才离开村庄。今天我们想想这些细节,当年西路红军的老兵是何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渐渐他的伤养好些,就又四处寻找部队。往返转折、受尽艰辛,随时有被敌人抓住活埋或野外虎狼残食的危险。走到甘肃兰州附近,他一面在一家煤矿打工,一面不断打听红军的消息。一路都能碰到失散的红军。这期间,听说母亲和四弟在家乡遇害,他就想回家为他们报仇,然后再回来找红军。这时,接到他五弟,我父亲王直哲的信,知道了红军在陕北。二伯一九三七年二月与部队失散,一九三八年七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陕甘宁边区陇东庆阳找到八路军三八五旅部队。
读我二伯王德哲同志自传感慨万千,该文是建国初期政治学习写的思想总结,通篇是他向党组织讲真话,袒露真实思想剖析自己,全文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态度谦卑充满了自我批评。
王德哲同志参加红军前仅读过几年书,是一个文化不高的农民,对参加革命、参加红军队伍仅有一种朴素的阶级觉悟,朴实的革命感情。在肃反扩大化时,内心充满了困惑和担忧,随时随地不敢掉以轻心. 在西路红军全军失利时,他和所有的西路军指战员一样难免一时产生悲观和灰心的情绪。在当时一个农民出身的红军战士对革命认识的局限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王德哲同志经历了西路军最惨烈的战场上冲杀,九死一生。所在的五军被打垮了,战友都牺牲了,上级指挥员也失散了,孤身一人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忍饥挨冻,躲藏马匪军残酷的搜捕,一路上给别人打工、乞讨,最后得知红军大部队已到陕甘,1938年他历经千辛万苦找到部队,回到党的怀抱。在八路军三八五旅重新入伍、入党。经过长达7年的考验,1945年底旅党委恢复了他的原党龄、军龄。
从三八五旅党委恢复他的党龄、军龄的决定来看,文中有一段“此段历史王同志自己坦白反省时,曾一时对革命悲观,后给老百姓作雇工。”结论的话,这些话今天看来难免有些苛求,也不难看出当时有过左的思想倾向,对广大西路军指战员失利的经历是长期审查考核的。
尊重历史的现实,在河西走廊被马匪骑兵重重包围的西路红军,突出重围后化整为零孤身奋战,没有指挥员,与上级失去联系,一个个在异乡,没有军饷、没有掩护身份,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得知红军的消息,一路风餐露宿乞讨,坚决奔向延安,这难道还不能体现王德哲同志对革命无限忠诚的崇高品格吗?
王德哲同志是成千上万个西路红军指战员中的一个,他们那种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无限忠诚的革命品质,是可歌可泣的。
此篇材料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能看出我党、我军在战争年代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严格认真的力度,审干工作严格细致的作风。
(写于2004.11.16 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