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讲话中曾谆谆告诫我们: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总书记这番讲话,无疑表明了凝聚中国力量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端重要性。
就此意义而言,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长征之子”——李崎先生的近作《追梦》一书,恰恰是我们凝聚中国力量,共同追逐中国梦的文化“助推器”。因为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软实力的象征,唯有文化才是最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基因。
由此,我们不能不说,即便在红尘滚滚、利益分割、物欲纠结的当下,《追梦》一书也不愧是一本找准了力量支点,具有独特视角,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佳作。
书中不独为我们展示了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彭德怀等人的湖南故居,不独为我们展示了古田会议、“一大”会议、“长征第一村”、会师吴起镇、同心县西征,等等遗址,这其中不仅有凭吊,不仅有场景再现,更有李崎先生独特的视角、历史的分析。随着阅读的深入,“红军长征在横店”、“强渡乌江”、“红四方面军入川”、“腊子口战役”等硝烟弥漫的历史画卷,穿过红色历史的风云,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历史往往不仅是“回眸一笑”,更多的却是沉甸甸的掂量。合上书本,在历史的天空下,我们不能不扪心自问:这是为什么?
是啊,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伟大的红军铸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在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的大转移路途上,在缺医少药、没有物资给养的饥寒交困中,红军不仅完成了战略的大转移,同时还形成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新局面。历史早已告诉我们,这样的力量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能够把天下最广大劳动者聚集在自己旗帜下的力量。用《长征组歌》里面的歌词来描述,就是: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才有了伟大的长征。正是有了伟大的长征,才有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局面,并使长征精神具有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普世价值”。
重走长征路,重温先烈精神,透过两万五千里征程上那“川陕苏区红军石刻标语”、“一位失散女红军的红色回忆”、“神秘的红色窑洞学堂”,等等历史的诉说,我们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深刻论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不能不具有一种深深的哲理般的信服。而正是有了红军这支特别的宣传队,中国革命的种子才会开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花朵,而时下的中国,才能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这,正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文化DNA。
穿过历史的风云,中国人民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刚刚闭幕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